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步八叉的意思、七步八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步八叉的解釋

相傳 曹植 七步成詩, 溫庭筠 凡八叉手而賦成八韻,後因以“七步八叉”形容才思敏捷。《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老爺道:‘七步八叉,具有成例;古人擊鉢催詩,我要擊鉢了。’” 清 天空嘯鶴 《<豆棚閑話>叙》:“七步八叉,真擅萬身之才;一短二長,妙通三耳之智。”《歧路燈》第一○一回:“ 婁樸 寫完,笑道:‘旅次推敲未穩,懇二位老弟斧正。’ 紹聞 道:‘七步八叉,渾如夙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七步八叉”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ī bù bā chā,形容人才思敏捷。其含義結合了兩位曆史人物的典故:

  1. 典故來源

    • 曹植七步成詩:三國時期,曹植因兄長曹丕的逼迫,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詩,以“煮豆燃豆萁”的比喻保全性命。
    • 溫庭筠八叉手成詩:唐代詩人溫庭筠才華橫溢,傳說他雙手交叉八次(即“八叉手”)便能完成一首八韻詩。
  2. 成語用法
    該成語為聯合式結構,多作賓語或定語,用于稱贊文思敏捷之人。例如清代《兒女英雄傳》中曾用“七步八叉”描述快速賦詩的場景。

  3. 延伸信息

    • 近義詞:可類比“才高八鬥”“文不加點”等形容才華的成語。
    • 反義詞:暫無明确對應反義詞,但“江郎才盡”可作情境對比。

總結來看,“七步八叉”通過兩位文人的典故,生動展現了古代對敏捷才思的推崇,常見于文學評論或曆史故事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七步八叉:詞義與來源

《七步八叉》是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人們行進的路程很長,有時還可以表示事情的發展過程很複雜。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八”和“步”,其中“八”的拆分是“亠”和“七”,“七”的拆分是由“一”和“丿”組成。整個詞的拆分部首共計三個部首。“步”的筆畫數為七,而“八”的筆畫數為二。

《七步八叉》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據說,在楚漢戰争的時候,漢王劉邦率領他的大軍攻打楚國。而楚國的将軍項羽派出一個叫韓信的将軍,率領一支探子隊去刺探漢軍的動向。韓信刺探到之後,趕回楚軍報信,結果趕回去的路程竟然隻用了七步。項羽驚訝不已,從此以後,人們常用“七步八叉”來形容一個人行走的路途很遠。

繁體字和古時候漢字寫法

《七步八叉》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七步八叉」。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按照《說文解字》的記載,整個詞的拆分部首更為繁瑣。其中,“八”的古漢字是由“人”和“又”組成,而“七”的古漢字是由“人”和“一”組成。整個詞的拆分部首共計四個部首。

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例句:
1. 我們今天爬山走了七步八叉,累得不行。
2. 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經曆七步八叉的過程。

組詞:
1. 八步成詩
2. 七步成詩
3. 八面玲珑
4. 八方來風
5. 七嘴八舌

近義詞:
1. 七步之遙
2. 更多步數
3. 艱難漫長的行程

反義詞:
1. 一步登天
2. 迅速到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