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引的意思、茶引的詳細解釋
茶引的解釋
指舊時茶商納稅後由官廳發給的運銷執照。上開運銷數量及地點,準予按引上的規定從事貿易。此制始于 宋 代, 元 、 明 、 清 仍之, 清 末漸廢。 宋 李心傳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財賦一·江茶》:“ 政和 初, 蔡京 欲盡籠天下錢實中都,乃創引法,即 汴京 置都茶場,印賣茶引,許商人赴官算請,就園戶市茶,赴所在合同場秤發,歲收息錢四百餘萬緡。”《宋史·趙開傳》:“﹝ 建炎 二年﹞參酌 政和 二年 東京 都茶務所創條約,即給茶引,使茶商執引與茶戶自相貿易。”《二刻拍案驚奇》卷八:“ 宋 時禁茶榷稅,但是茶商納了官銀,方關茶引,認引不認人。有此茶引,可以到處販賣。”
詞語分解
- 茶的解釋 茶 á 常綠灌木,葉長橢圓形,有鋸齒,經加工制為飲料,就是茶葉;秋末開花,白色;種子可榨油;木質緻密,供雕刻用:茶樹。茶農。 特指“茶葉”:綠茶。紅茶。花茶。沱茶。龍井茶。烏龍茶。 用茶葉沏成的飲料:
- 引的解釋 引 ǐ 拉,伸:引力。引頸。引而不發。引吭高歌。 領,招來:引見。引子。引言。引導。引薦。抛磚引玉。 拿來做證據、憑據或理由:引文。引用。援引。 退卻:引退。引避。 舊時長度單位,一引等于十丈。 古代
網絡擴展解釋
“茶引”是中國古代茶葉專賣制度中的核心憑證,其含義和演變主要如下:
一、基本定義
茶引是官府向茶商頒發的合法運銷執照,具有三重性質:
- 納稅憑證:茶商繳納茶稅後獲得(通常稅率為10%);
- 專賣許可:賦予茶葉專賣權,無引販茶屬違法行為;
- 物流憑據:标注運輸數量、路線及銷售區域。
二、曆史沿革
- 起源:首創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蔡京推行「茶引法」改革茶政;
- 發展:元明清三朝沿用,如明代實行「開中法」用茶引換取邊境軍糧;
- 廢止:清末隨着專賣制度瓦解而逐漸消失。
三、運作機制
茶商需經過:①向官府申報采購量并納稅 → ②領取對應數量的茶引 → ③憑引到指定産區采購 → ④按引載路線運輸 → ⑤在限定區域銷售。這種制度有效控制了茶葉走私,保障了國家財政收入(宋代茶利年入可達400萬貫)。
四、其他含義
在少數語境中,「茶引」也作為成語使用,比喻用茶作為媒介進行引誘。但此用法較為罕見,主要仍指曆史上的專賣憑證。
補充:與「鹽引」并稱古代兩大專賣憑證,共同構成國家財政支柱。現存故宮博物院藏有清代茶引實物,長50厘米,钤蓋戶部大印。
網絡擴展解釋二
茶引(chá yǐn)是指通過飲茶來引導、啟發或交流思想的一種活動。下面是關于茶引的一些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茶(chá):草木部首,共9畫;
- 引(yǐn):弓部首,共4畫。
來源:
茶引一詞的來源和發展與中國傳統文化中茶文化的發展密不可分。茶引最早出現在唐代,當時茶文化在社交場合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茶宴成為文人雅士和社會精英之間交流思想的一種方式。隨着時間的推移,茶引逐漸成為圍繞着茶來讨論藝術、文化、哲學等話題的一種形式。茶引的目的是通過與他人共同品茗,借茶談意,達到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效果。
繁體:
茶引(茶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茶引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茶的字形保持不變,引的字形有細微差異。不過,隨着印刷技術的發展,茶引的寫法在印刷時可能會有一些變動。
例句:
茶引是一種獨特的文化交流方式,我們可以通過飲茶來啟發對方的思考。
組詞:
茶道、茶藝、茶具、引導、引發、引出等。
近義詞:
茶談、茶話、茶杯、茶室等。
反義詞:
酒宴、咖啡館、網絡交流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