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茶引的意思、茶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茶引的解釋

指舊時茶商納稅後由官廳發給的運銷執照。上開運銷數量及地點,準予按引上的規定從事貿易。此制始于 宋 代, 元 、 明 、 清 仍之, 清 末漸廢。 宋 李心傳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財賦一·江茶》:“ 政和 初, 蔡京 欲盡籠天下錢實中都,乃創引法,即 汴京 置都茶場,印賣茶引,許商人赴官算請,就園戶市茶,赴所在合同場秤發,歲收息錢四百餘萬緡。”《宋史·趙開傳》:“﹝ 建炎 二年﹞參酌 政和 二年 東京 都茶務所創條約,即給茶引,使茶商執引與茶戶自相貿易。”《二刻拍案驚奇》卷八:“ 宋 時禁茶榷稅,但是茶商納了官銀,方關茶引,認引不認人。有此茶引,可以到處販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茶引是中國古代官府頒發的茶葉專賣憑證,是封建王朝實施茶政管理的重要制度工具。該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北宋時期為增加財政收入,實行“榷茶法”,商人須向官府繳納銀錢換取茶引,憑此運輸、銷售茶葉。茶引不僅标注茶葉産地、數量,還規定運輸路線,違者按私茶論處。明代沿襲此制,《明會典》載有“凡販茶者,必赍引由”的具體條例,每道茶引可販茶100斤,并需繳納200文稅金。

清代茶引制度更為細化,據《清史稿·食貨志》所述,茶引分為“腹引”“邊引”“土引”三種,分别對應内地、邊陲和土司轄區的茶葉貿易。康熙年間推行“引岸制度”,将特定産茶區與銷售區域綁定,形成嚴密的專賣體系。該制度直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才正式廢止,持續近千年。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舊時官府發給茶商的運銷執照”,體現了古代商品經濟與行政管控的深度結合。

網絡擴展解釋

“茶引”是中國古代茶葉專賣制度中的核心憑證,其含義和演變主要如下:

一、基本定義

茶引是官府向茶商頒發的合法運銷執照,具有三重性質:

  1. 納稅憑證:茶商繳納茶稅後獲得(通常稅率為10%);
  2. 專賣許可:賦予茶葉專賣權,無引販茶屬違法行為;
  3. 物流憑據:标注運輸數量、路線及銷售區域。

二、曆史沿革

三、運作機制

茶商需經過:①向官府申報采購量并納稅 → ②領取對應數量的茶引 → ③憑引到指定産區采購 → ④按引載路線運輸 → ⑤在限定區域銷售。這種制度有效控制了茶葉走私,保障了國家財政收入(宋代茶利年入可達400萬貫)。

四、其他含義

在少數語境中,「茶引」也作為成語使用,比喻用茶作為媒介進行引誘。但此用法較為罕見,主要仍指曆史上的專賣憑證。

補充:與「鹽引」并稱古代兩大專賣憑證,共同構成國家財政支柱。現存故宮博物院藏有清代茶引實物,長50厘米,钤蓋戶部大印。

别人正在浏覽...

傍明辦公室自動化報章避秦比驅殘杯冷炙禅床遲懦寵給出長槌琢大白鼠低鬟放僻淫佚煩號風樹之感傅鷹高壓脊各半河海清宴褐衣後勁畫梁雕棟黃钺換手昏虐兼業噍聱嘉議大夫倔頭俊雅開弓不放箭魁人拉近乎蘭缸禮輕情意重盲者得鏡漫無止境密處迷而知返棨傳凄戀傾抱寫誠青鸐任保揉磨僧録慎獄說話之間竦削體格銅篆枉妝踠局五劇屋宅險幸小粉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