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濡褐的意思、濡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濡褐的解釋

指沾濕馬衣。語出《左傳·定公八年》:“主人焚衝,或濡馬褐以救之。” 南朝 宋 顔延之 《陽給事诔》:“守未焚衝,攻已濡褐。”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濡褐”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沾濕馬衣,源自《左傳·定公八年》:“主人焚沖,或濡馬褐以救之。”

語境與引申

  1. 曆史典故:描述戰争場景中,士兵為滅火救急,用馬衣沾水撲救焚燒的沖車(古代攻城器械)。
  2. 文學引用:南朝顔延之在《陽給事诔》中化用此典:“守未焚衝,攻已濡褐”,比喻攻守雙方的緊迫狀态。

争議與補充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提出“濡褐”引申為“衣物沾泥土變髒”或“事物受污染”,但此說法未見于高權威文獻,可能是現代誤讀或擴展義。建議以古籍原意為主。

使用場景

現多用于古文研究或文學創作中,需注意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本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及南朝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濡褐的意思

濡褐(rú hè)是一個表示染污或沾濕的詞語,常用來形容液體或顔色染到衣物上,使之變得褐色。

拆分部首和筆畫

濡字的部首是氵(水),褐字的部首是衣(衣服)。濡字共有10畫,褐字共有14畫。

來源

濡褐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大雅·蕩之什·濡褐》中有“濡褐棨戟,于宛于蒸”之句,描述了戰士的戰袍和铠甲被敵人的鮮血染成褐色的情景。

繁體

濡褐的繁體字為濡褐。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濡褐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濡字在篆書中為溳,褐字在篆書中為黒。隨着字形演變,寫法逐漸變化至今。

例句

1. 暴雨過後,他的鞋子全濡褐了。

2. 這條白襯衫被咖啡潑到,變得濡褐一片。

組詞

濡水、濡染、濡濕、褐色、褐矮人等。

近義詞

染色、浸漬、泡漬。

反義詞

潔白、幹燥、清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