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有班位而无固定职事的散官。后亦泛指闲散的官吏。《汉书·申屠嘉传》:“ 错 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冗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 错 无罪。” 颜师古 注:“冗,谓散辈也,如今之散官。”《后汉书·皇甫规传》:“若犹谓愚臣宜充军事者,愿乞冗官,以为 奂 副。” 唐 杜甫 《送高司直寻封阆州》诗:“司直非冗官,荒山甚无趣。”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食货》:“裁革冗官冗兵一十四万餘,岁省京储一百六十八万石。”
“宂官”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宂官”指有官阶但无固定职事的散官,后泛指闲散官吏。其核心特征是“有班位而无职事”,即虽有官职名分却不承担实际政务。
需注意与“麤官”(指武官,含贬义)区别,二者虽均含“官”字,但“宂官”侧重职能虚设,而“麤官”侧重身份轻视。
“宂官”反映了古代官僚体系中职位虚设、人浮于事的现象,是历代政治改革(如宋代“三宂”政策)的重要治理对象。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及苏轼相关论述。
宂官(读音:rǒng guān)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宀和官。它的拆分笔画是宀(宝盖头,3画)和官(宀字下的半个口字,3画),总共有6画。
宂官是古代汉字的一种形式,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字演变过程。它的字形结构可以追溯到钟鼎文等古老文字。在古代,它经常用于表示官员或官署。
宂官在繁体汉字中的写法为「宂官」。繁体字在一些地区和场合仍然广泛使用,尤其是在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
在古代,宂官的字形可能会与现代稍有不同,但整体结构和意思基本保持一致。
以下是一些使用宂官的例句:
宂官可以参与构成其他词语,例如:
宂官的近义词有:官吏、官员、官僚。
宂官的反义词有:百姓、民众、平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