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宂官的意思、宂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宂官的解释

指有班位而无固定职事的散官。后亦泛指闲散的官吏。《汉书·申屠嘉传》:“ 错 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冗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 错 无罪。” 颜师古 注:“冗,谓散辈也,如今之散官。”《后汉书·皇甫规传》:“若犹谓愚臣宜充军事者,愿乞冗官,以为 奂 副。” 唐 杜甫 《送高司直寻封阆州》诗:“司直非冗官,荒山甚无趣。”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食货》:“裁革冗官冗兵一十四万餘,岁省京储一百六十八万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宂官"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异体字组合,其规范写法应为"冗官"。该词为历史行政术语,核心含义指封建社会中因机构臃肿而设置的闲散官职。具体可从四个维度解析:

  1. 词源构成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冗"本义为"闲散、多余","官"指官职或官员,组合后特指编制外的非必要官职。这种构词法符合古代汉语偏正结构特征。

  2. 历史释义 宋代官修《集韵》载:"冗,宂,俗字",证实"宂"为"冗"的异体字。《新唐书·百官志》记载"裁汰宂官"的行政改革,特指唐代中期为精简机构裁撤的虚职。

  3. 社会演变 该词自秦汉萌芽,至唐宋成为高频政治用语。司马光《资治通鉴》第210卷记载神龙元年(705年)"罢宂官数千员",反映武周时期官僚膨胀现象。

  4. 现代转义 在当代语言使用中,该词常引申比喻机构中人浮于事的现象。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列为历史词条,标注为"旧时指多余的官职"。

网络扩展解释

“宂官”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1.基本定义

“宂官”指有官阶但无固定职事的散官,后泛指闲散官吏。其核心特征是“有班位而无职事”,即虽有官职名分却不承担实际政务。

2.历史出处与背景

3.字形与结构分析

4.相关概念辨析

需注意与“麤官”(指武官,含贬义)区别,二者虽均含“官”字,但“宂官”侧重职能虚设,而“麤官”侧重身份轻视。

“宂官”反映了古代官僚体系中职位虚设、人浮于事的现象,是历代政治改革(如宋代“三宂”政策)的重要治理对象。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及苏轼相关论述。

别人正在浏览...

暗匣百思莫解瘢疣兵不厌权长爵驰步椽子雌呿雄吟地骨皮端贰垛口阨阱方语封冢甘乐贡市苟全性命拐带盥盘鬼泣神嚎鬼入黄果环内秽混秽杂降席简阅解纷排难竟已冀求科地控压旷抱唠咯陵猎流从卤化面理溟蒙末行目睫孽孽昵媟企迟起根由头器师赏击杀坯施属收置霜鸦素情苔晕谈僧宛然在目问案文澜阁无俦乡姑戏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