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e annexed; subjugation of a country]∶國家被并吞、滅亡
(2) [lose]∶淪喪;喪失
道德淪亡
(1).塌陷。《漢書·劉向傳》:“ 秦始皇 之末至 二世 時,日月薄食,山陵淪亡。”
(2).喪失;淪落。 清 吳偉業 《觀蜀鵑啼劇有感》詩序:“北都覆沒,西土淪亡。” 姚華 《曲海一勺·原樂》:“自雅樂淪亡,燕樂衰歇,道古希聲,取悅衆耳,歌者未終,聽者倦矣。”
(3).滅亡;喪亡。 唐 陳子昂 《感遇》詩之二七:“朝雲無處所, 荊國 亦淪亡。” 宋 曾鞏 《祭晁少卿文》:“不意今者,公遽淪亡,得訃歔欷,涕隨聲發。” 清 沉複 《浮生六記·閨房記樂》:“今即得有境地,而知己淪亡,可勝浩歎!”
(4).猶衰亡。 郭沫若 《瓶》詩之三十:“我在和 誇父 一樣追逐太陽,我在和 李白 一樣撈取月光,我坐看着我的身心刻刻地淪亡。”
“淪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國家滅亡或國土喪失
指國家被吞并、政權覆滅或領土失陷。例如:“北都覆沒,西土淪亡”(清·吳偉業)。這一用法在曆史文獻中常見,如唐代陳子昂詩句“荊國亦淪亡”。
道德或精神的喪失
引申為價值觀、社會規範的衰敗,如“道德淪亡”。清代姚華曾用“道古希聲,取悅衆耳”描述文化精神的淪亡。
“淪亡”既可用于描述國家實體的消亡,也可指抽象精神或道德的喪失。其語境多帶有沉重、悲歎的色彩,常見于曆史、文學領域。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證,可參考《浮生六記》《漢書》等文獻。
淪亡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沙和亡。其中,沙是指水沙混雜的樣子,亡表示喪失、失去。淪亡的總筆畫數為10畫。
淪亡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詩經·小雅·鳴鼓之什》中的一句詩:“尚餘韶光,淪棄于亡。”淪亡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的形式有些變化,常用的繁體字寫法為「淪亡」。
以下是淪亡的例句:
與淪亡相關的組詞有:淪落、淪喪、淪陷等。
淪亡的近義詞包括:崩潰、瓦解、衰敗。
淪亡的反義詞則是:興盛、繁榮、昌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