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inuous;unbroken] 微細;連續不斷的樣子
秋雨綿綿
亦作“緜綿”。1.連續不斷貌。《詩·王風·葛藟》:“緜緜葛藟,在 河 之滸。” 毛 傳:“緜緜,長不絶之貌。” 唐 白居易 《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緜緜無絶期。” 清 陳維崧 《添字昭君怨》詞:“今朝細雨太綿綿,且高眠。” 蕭軍 《八月的鄉村》一:“那邊是一片甯靜的田野,田野的盡處是一帶綿綿無盡的遠山。”
(2).微細;微弱。《淮南子·缪稱訓》:“福之萌也緜緜,禍之生也分分,福禍之始萌微,故民嫚之。” 王念孫 《讀書雜志·淮南子》:“分分當為介介,字之誤也。介介,微也;緜緜介介,皆微也,故曰福禍之始萌微。”《素問·脈要精微論》:“緜緜其去,如弦絶死。” 王冰 注:“緜緜,言微微,似有而不甚應手也。” 宋 蘇轍 《送琳長老還大明山》詩:“我適病寒熱,氣力才緜緜。”
(3).安靜貌。《詩·大雅·常武》:“緜緜翼翼,不測不克。” 毛 傳:“緜緜,靚也。” 孔穎達 疏:“緜緜然安靜,不行暴掠;翼翼然恭敬,各司其事。”
“綿綿”是一個形容詞,主要形容事物連續不斷、細密持久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基本釋義 “綿綿”表示細微且不間斷的延續感,既可指物理層面的連綿(如自然景象),也可形容抽象情感的持久性。例如:“秋雨綿綿”描述雨水連綿不絕,“思念綿綿”則表達情感的持續。
2. 使用場景
3. 文學與曆史淵源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王風·葛藟》的“綿綿葛藟”,指藤蔓連綿生長。古典詩詞中多用于烘托意境,如“草萋萋,雨綿綿”展現哀婉氛圍。
4. 近義詞與關聯表達
5. 現代語境中的延伸 在歌詞或文學中,“綿綿”常隱含表面否認卻暗藏眷戀的複雜情感。例如林夕歌詞中“從來未愛你,綿綿”,以反語形式表達難以割舍的情愫。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近義詞對比,中的具體用法。
綿綿是一個漢字,意思是形容聲音、色彩、感情等連續不斷、連綿不絕。
拆分部首和筆畫:
綿(纟 + 宀)共有9畫。
綿的部首是纟,表示與線有關的事物。
綿的另一個部首是宀,表示與房屋有關的事物。
來源:
綿綿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大東》中,形容聲音悠揚、遠遠傳來。
繁體:
綿綿的繁體字為綿綿。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綿綿的寫法略有不同。常見的古代寫法有「緜緜」、「娩娩」等。
例句:
1. 雨絲綿綿,滋潤着大地。
2. 她的笑容綿綿不絕,讓人感到溫暖。
組詞:
綿綿琉璃、綿綿不絕、綿綿無盡、綿綿悠長、綿綿細雨。
近義詞:
連綿、不絕、不斷、悠長。
反義詞:
斷斷、斷絕、中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