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氂纓的意思、氂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氂纓的解釋

以毛做成的帽帶。古時大臣犯罪時用之,以示自請罪譴。《漢書·賈誼傳》:“﹝大臣﹞聞譴何則白冠氂纓,盤水加劍,造請室而請辠耳,上不執縛係引而行也。” 顔師古 注引 鄭氏 曰:“以毛作纓。白冠,喪服也。”《晉書·束晳傳》:“主無驕肆之怒,臣無氂纓之請。” 唐 陳鴻 《長恨歌傳》:“ 國忠 奉氂纓盤水,死於道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氂纓是漢語古語詞,本義指用牦牛尾制成的裝飾物,常見于古代禮儀或服飾中。其詞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源構成 "氂"指牦牛,《說文解字》載"氂,犛牛尾也"(來源:《古代漢語詞典》)。"纓"本指系冠的帶子,《禮記·玉藻》鄭玄注"纓,冠系也"(來源:《周禮注疏》)。二字合稱特指以牦牛尾裝飾的冠帶。

二、禮制象征 在周代禮儀中,氂纓是諸侯朝服的重要配飾。《周禮·春官》記載"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裡,氂纓十二旒"(來源:《十三經注疏》)。這種裝飾體現等級制度,不同材質的纓飾對應不同身份,氂纓多用于高級貴族。

三、文化衍變 漢代以後,氂纓逐漸演變為儀仗器具的裝飾元素。《後漢書·輿服志》載"乘輿大駕,氂頭纓緌"(來源:《中國曆代輿服志》)。至唐宋時期,其使用範圍擴展到車馬儀仗,成為彰顯威儀的禮制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

“氂纓”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特殊冠飾,具有特定的禮儀和象征意義。以下是綜合相關信息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氂纓指用牦牛尾毛制成的帽帶,屬于古代官員的冠飾之一。其核心特征體現在材質(牦牛毛)和用途(象征請罪)上。

文化背景與用途

  1. 罪責象征:大臣犯罪時,需佩戴白冠(喪服)和氂纓,以示自請罪譴。這一行為被稱為「白冠氂纓,盤水加劍」,出自《漢書·賈誼傳》的記載。
  2. 禮儀制度:此類冠飾體現了古代「刑不上大夫」的觀念,通過象征性儀式替代直接拘捕,既維護官員尊嚴,又強調等級制度。

相關文獻佐證

材質特殊性

牦牛毛材質的選擇可能與其堅韌性和象征意義有關,區别于普通纓帶的絲綢或麻線,更凸顯儀式的莊重性。

建議需要深入考證時,可查閱《漢書》原文及古代冠服制度研究資料,以獲取更權威的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髀石殘芳晨光熹微弛備充箱大明湖丁零當啷厎豫楯鼻多壘凡爾賽和約放懈馮郞國夫人海隅皓翅龢樂懷慝黃落換手揮斥八極會當毀鬲監伴檢練介甲捷業矜才使氣酒甕子舉目開奬開涮顆涷克厘米逵宮來煞老根子良弓廲廔龍筦旻靈牧工南鮮南珠片語隻辭剖析杞國之憂欺貧愛富乳腐省風適賢屬草讨源鐵柱途次相輔相成縣旌顯幸笑中刀霞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