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毛做成的帽帶。古時大臣犯罪時用之,以示自請罪譴。《漢書·賈誼傳》:“﹝大臣﹞聞譴何則白冠氂纓,盤水加劍,造請室而請辠耳,上不執縛係引而行也。” 顔師古 注引 鄭氏 曰:“以毛作纓。白冠,喪服也。”《晉書·束晳傳》:“主無驕肆之怒,臣無氂纓之請。” 唐 陳鴻 《長恨歌傳》:“ 國忠 奉氂纓盤水,死於道周。”
“氂纓”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特殊冠飾,具有特定的禮儀和象征意義。以下是綜合相關信息的詳細解釋:
氂纓指用牦牛尾毛制成的帽帶,屬于古代官員的冠飾之一。其核心特征體現在材質(牦牛毛)和用途(象征請罪)上。
牦牛毛材質的選擇可能與其堅韌性和象征意義有關,區别于普通纓帶的絲綢或麻線,更凸顯儀式的莊重性。
建議需要深入考證時,可查閱《漢書》原文及古代冠服制度研究資料,以獲取更權威的解讀。
《氂纓》是一個具有豐富意義的詞語,它通常用來形容英勇或雄壯的形象。它可以表示戰士英勇善戰的形象,也可借指英雄或領袖的威嚴和氣勢。這個詞彙在文學作品中經常被用來形容過人的氣節和勇猛的氣概。
《氂纓》的拆分部首是“氏”和“缶”,其中“氏”通常表示人類,而“缶”表示頭飾。這個詞的筆畫總數為26劃。
《氂纓》是一詞的簡化字,其繁體形式為“毛纓”。在古代,纓字曾經作為頭盔上的裝飾物,通常用毛飾制成。由于頭盔是戰士的标志,因此纓也成為代表威嚴和英勇的象征。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氂纓》的古代寫法是“爹王缶缶缶冄氏王缶缶缶氺”。這種寫法不僅在字形上有所變化,而且在結構和組合上也有一定差異。
1.戰場上那位鐵血将領,身披氂纓,指揮着勇敢的戰士們。
2.他的氂纓威風凜凜,令人肅然起敬。
暫無相關組詞。
近義詞:雄姿英勇、雄渾威武
反義詞:柔弱無力、膽怯畏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