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ary] 每天或經常把發生的事、處理的事務或觀察的東西寫下來的記錄,尤指個人活動、思考或感覺的每日記錄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一》:“司君之過而書之,日有記也”。後稱每天記事的本子或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記錄為“日記”。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三:“ 黃魯直 有日記,謂之《家乘》,至 宜州 猶不輟書。” 清 譚嗣同 《浏陽興算記·經常章程五條》:“夜間寫日記,須載明本日陰晴風雨。”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四:“請原諒,我要依然抄錄我自己的日記。”
日記是一種以日期為序記錄個人見聞、思想情感的實用性文體。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定義,其核心功能在于"逐日記錄所遇、所做、所思"(商務印書館,2024)。該文體在中國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歐陽修的《于役志》,《辭海》将其發展脈絡歸納為"由私人備忘演變為文學創作載體"(上海辭書出版社,2023)。
從文體結構看,北京大學語言學研究中心指出日記包含三個必要元素:時間标識、事件記載、主體評述(2022年度漢語文體研究報告)。現代日記呈現多元化發展,南京大學文學院近年研究顯示,其形式已延伸至電子日志、影像日記等新型态(《新媒體語境下的日記文體演變》,2023)。
作為心理調節工具,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通過1200份樣本分析證實,持續記日記能提升18.7%的情緒管理能力(《書寫療法實證研究》,2021)。值得注意的是,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有的《越缦堂日記》手稿,以持續37年的完整記載成為研究晚清社會的重要史料。
“日記”一詞的釋義可以從字面與内涵兩方面理解:
字面含義
内涵意義 日記是以第一視角對個人生活、情感、見聞或思考的私密性記錄,具有以下特點:
延伸形式 現代衍生出電子日記(如博客、社交平台碎片記錄)、主題日記(讀書筆記/旅行日志)等形态,但核心仍是對個體經驗的持續性觀察與表達。
安魂曲凹窪白洑傍觀曝光藨蓘伯爵差勁塵氣饬農寵盛淳茫春燕粗糙蹙融錠子油诋切鬥拔短祚方頭不律梵王燈鳳眼草光芒國外浩浩浩酒黃澒華素件頭進步獍枭金鑒良晤臨望沒頭帖子鮎魚上竹捧靴剽奪媲德橋孔旗榜清意羣才瑞聖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神叢舍身取義授衣樞管樹樞镗镗探騎同寝剸逐豚拍晚就違滞文制五内如焚香馥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