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仁壽的意思、仁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仁壽的解釋

謂有仁德而長壽。語出《論語·雍也》:“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邢昺 疏:“言仁者少思寡欲,性常安靜,故多壽考也。”《漢書·王吉傳》:“敺一世之民,躋之仁壽之域。”《漢書·董仲舒傳》:“ 堯 舜 行德,則6*民仁壽。”《舊唐書·文苑傳下·劉蕡》:“由是天人通,陰陽和,俗躋仁壽,物無疵癘。” 宋 蘇轼 《儒者可與守成論》:“至於 湯 武 ,拯塗炭之民而置之於仁壽之域,故天下相率而朝之。”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我皇上聰明神聖之主,又已禎祥畢集,仁壽可登矣。”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仁壽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仁壽”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論語》的詞語,其核心含義為“因仁德而長壽”,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仁壽”出自《論語·雍也》:“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邢昺在注解中進一步闡釋:“仁者少思寡欲,性常安靜,故多壽考也。”,強調仁德之人因心性平和、欲望淡薄而自然長壽。

二、内涵延伸

  1. 德性與長壽的關聯
    儒家認為,仁德不僅是道德修養,更與身心健康直接相關。例如《漢書·董仲舒傳》提到“堯舜行德則民仁壽”, 将“仁壽”從個人修養擴展至社會治理層面,寓意德政可促進百姓安康長壽。

  2. 哲學思想中的“靜”與“壽”
    與“知者動”相對,“仁者靜”體現了儒家對内在精神狀态的重視,認為仁者通過減少思慮、保持心性安甯,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三、應用與例證

四、綜合釋義

“仁壽”一詞既是對個人道德與生命狀态的概括,也反映了儒家“以德養生”的思想體系。其核心邏輯可總結為:
仁德 → 心靜寡欲 → 健康長壽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仁壽

《仁壽》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仁(rén)和壽(shòu)。

仁的部首是人,總共有4個筆畫。它是一個具有人道主義和仁愛精神的意思。

壽的部首是寸,總共有7個筆畫。它代表着長壽和幸福。

《仁壽》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最早的使用可追溯到《左傳》中。它表達了對人們生活長久、幸福和充滿仁愛的期望。

在繁體字中,“仁”和“壽”的形狀稍有不同,但含義和讀音都是一樣的。

在古代,寫“仁”字的方式可能會有所變化。早期寫作“人”,後來演變成一個扁平的“亻”字頭。無論哪種寫法,“仁”字都表達了關心和照顧他人的情感。

以下是一個使用《仁壽》的例句:

他的仁壽之心使他成為了一個受人尊敬和愛戴的人。

和“仁壽”相關的組詞有:仁義、仁愛、壽命等。

與“仁壽”意思相近的詞有:仁慈、壽福、長壽等。

與“仁壽”意思相反的詞可能是:冷酷、短命、厄運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