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為《詩·王風》中的篇名。《詩·王風·黍離序》:“《黍離》,閔 宗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於 宗周 ,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 周 室之颠覆,徬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後遂用作感慨亡國之詞。 三國 魏 曹植 《情詩》:“遊子歎《黍離》,處者歌《式微》。”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序》:“麥秀之感,非獨 殷 墟;黍離之悲,信哉 周 室。” 宋 柴望 《多景樓》詩:“昔日最多風景處,今人偏動黍離愁。” 明 張煌言 《舟次琅琦谒錢希聲相公殡宮》詩之一:“赤手曾扶闆蕩運,黃腸猶帶黍離愁。”
《黍離》是《詩經·王風》中的名篇,其詞義可從字面、象征、曆史背景等多角度解析:
《黍離》全詩以黍稷繁茂反襯故國衰敗,成為亡國之痛的代名詞。周朝大夫行經宗周故地,見舊時宗廟宮室盡為禾黍,悲歎周室傾覆,遂作此詩。後世以“黍離之悲”喻指對故國淪亡的哀思,如曹植《情詩》、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均引此典。
“黍離”既是自然景象的寫實,更承載了深沉的曆史悲情。其意象在後世文學中反複出現,成為華夏文化中“興亡之歎”的經典符號。
《黍離》(shǔ lí)是一個成語,表示黍離子站立在黍苗之間,形容農民勤勞努力地耕作田地的樣子,也比喻有人在集體中間奮發努力,兢兢業業。
《黍離》的部首是⻜(fēi),拆開以後的筆畫數為14。
《黍離》最早出現在古代詩經中的《黍離》篇。這篇詩描繪了農民勤勞努力地種植黍苗的情景,反映了農耕文化中的勞動精神和努力奮鬥的價值觀。
《黍離》的繁體字為「黍離」。
在古代,「黍離」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常見的一種寫法是「黍徭」,其中「徭」表示田間農活。
他像《黍離》一樣,工作勤奮,全心全意投入其中。
黍離學習、黍離工作、黍離奮鬥
勤奮、努力、辛勤
懶惰、漫不經心、敷衍了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