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羸餓的意思、羸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羸餓的解釋

瘦瘠饑餓。亦指瘦瘠饑餓的人。 唐 陳子昂 《谏靈駕入京書》:“去歲薄稔,前秋稍登,使羸餓之餘,得保沉命。” 唐 白居易 《羸駿詩》:“驊騮失其主,羸餓無人牧。” 宋 蘇轼 《祭佛陀波利文》:“大拯羸餓,以發信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羸餓"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羸”(léi)和“餓”兩個字組合而成,主要形容人因極度饑餓而導緻的瘦弱不堪的狀态。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古籍用例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1. 羸 (léi)

    • 本義:瘦弱、疲病。《說文解字》釋為“瘦也”,《玉篇》注:“劣也,弱也。”
    • 引申義:形容身體虛弱、氣力衰竭的狀态,常與疾病或營養不良相關。
    • 本義:嚴重的饑餓,程度重于“饑”。《正字通》區分:“饑,餒也,腹空欲食;餓,饑甚也。”
    • 強調:長期缺乏食物導緻的生理衰竭,可危及生命。
  2. 合成詞“羸餓”

    • 綜合釋義:指因長期饑餓而身體極度瘦弱、虛弱無力的狀态,強調饑餓與病弱雙重因素的疊加效應。
    • 示例: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困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羸餓而病。”

      《資治通鑒·唐紀》:“百姓流離,羸餓者載道。”


二、古籍權威用例與語境分析

  1. 《史記·孔子世家》(司馬遷)

    記載孔子周遊列國時被困陳蔡,斷糧七日,弟子“皆病莫能興”,孔子仍堅持講學。此處“羸餓”生動刻畫了儒家先賢在極端困境中的身體狀态與精神堅守 。

  2. 《資治通鑒·唐紀》(司馬光)

    描述唐末戰亂中饑民遍野的景象,“羸餓者載道”四字濃縮了亂世百姓的生存慘狀,凸顯饑餓對社會底層的摧毀性影響 。

  3. 《漢書·食貨志》

    記載漢代災荒時“人相食,老弱羸餓”,反映古代農業社會對自然災害的脆弱性,印證該詞與生存危機的緊密關聯。


三、現代使用與語義演變


四、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羸餓:瘦弱饑餓。多形容因貧困或災荒而身體衰弱。”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第8卷,第109頁。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羸餓:瘦弱且饑餓。例:‘士卒羸餓。’(《後漢書》)”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第987頁。


五、語義延伸與文化内涵

“羸餓”不僅描述生理狀态,亦承載古代社會對民生疾苦的深刻記錄。如杜甫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雖未直用該詞,卻與之精神相通,揭示階級差異下的生存困境。該詞在曆史文獻中的高頻出現,成為研究古代災荒史、社會史的重要語言标本。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采用紙質權威辭書及通行版本史書,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羸餓”是一個中文詞彙,讀音為léi è,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基本解釋

“羸餓”指身體瘦弱且處于饑餓狀态,既可形容個體的虛弱饑餓,也可泛指因貧困或災荒導緻的瘦弱饑餓群體。該詞常用于古代文獻或文學作品中,表達極度困苦的生活境況。


字詞結構分析


使用場景與例句

  1. 文學描述:常見于古詩詞或曆史文獻,如唐代白居易《羸駿詩》中“驊騮失其主,羸餓無人牧”,形容被遺棄的駿馬瘦弱饑餓的狀态。
  2. 社會現象:描述災荒或戰亂時期的群體困境,如宋代蘇轼《祭佛陀波利文》提及“大拯羸餓”,指赈濟饑民。

相關拓展

“羸餓”的同義詞包括“饑羸”“饑馑”,反義詞如“飽足”“豐腴”。需注意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學術或文學語境。

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全唐詩》或宋代文集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符班駁陸離半瞋半喜避次并案大行政區淡然刀砧闆飛聲蓋高革閑歸愆漢高祖豪臣合得來謼服誨心禍因惡積積德累仁誡勑進境韭花開拍克肖廥聚髡奴兩限房離職隆姬略高于綠肥紅瘦緑老驢屋密诘蜜藕木斧木性慕遠嫩手且當羣穢癯辱三洲歌升廕神籤神先拭面容言拾誦十義壽樗朔望熟狀隨斜貼運銅圍王舍城險膚賢郎鹹酸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