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話傳說謂天帝使十五隻巨鳌輪番頂戴五座仙山,而 伯龍之國 巨人則一釣而連六鳌。見《列子·湯問》。後因以“鼇釣”比喻豪邁的舉止或遠大的抱負。 唐 元稹 《酬獨孤二十六送歸通州》詩:“鼇釣氣方壯,鶻拳心頗尊。” 明 李贽 《又書使通州詩後》:“公獨鼇釣 通海 ,視等鄉鄰,不一引手投足,又何其忍耶!”
“鼇釣”(áodiào)是漢語中的典故詞彙,其含義與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神話出處
源自《列子·湯問》中的神話:傳說天帝命十五隻巨鳌輪流背負五座仙山(岱輿、員峤、方壺、瀛洲、蓬萊),後“伯龍之國”的巨人用釣竿一舉釣起六隻巨鳌。這一壯舉成為“鼇釣”的典故來源。
字義關聯
“鼇”通“鳌”,指神話中的巨型海龜;“釣”即垂釣。字面可理解為“釣起巨鳌”,但實際象征超越常人的能力或氣魄。
比喻豪邁氣概
多用于形容非凡的膽識或壯舉,如唐代元稹《酬獨孤二十六送歸通州》中“鼇釣氣方壯”,即以“鼇釣”展現壯志豪情。
寄托遠大抱負
明代李贽在詩作中引用此詞,暗喻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賦予其志向高遠的意涵。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學,尤其在詩詞中作為典故,通過神話意象強化表達的恢弘感。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可用于特定語境下強調非凡成就或雄心。
注:讀音為áodiào(“鳌”讀第二聲,“釣”讀第四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