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鼇釣的意思、鼇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鼇釣的解釋

神話傳說謂天帝使十五隻巨鳌輪番頂戴五座仙山,而 伯龍之國 巨人則一釣而連六鳌。見《列子·湯問》。後因以“鼇釣”比喻豪邁的舉止或遠大的抱負。 唐 元稹 《酬獨孤二十六送歸通州》詩:“鼇釣氣方壯,鶻拳心頗尊。” 明 李贽 《又書使通州詩後》:“公獨鼇釣 通海 ,視等鄉鄰,不一引手投足,又何其忍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鼇釣(亦作“鳌釣”)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典故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義、典故義及文學引申義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面本義

“鼇”指神話中的巨龜或大鼈,《列子·湯問》載渤海之東有五座仙山由巨鳌馱載;“釣”即垂釣。字面組合指“垂釣巨鳌”,但實際蘊含超現實的想象色彩,并非現實行為 。

二、典故溯源

典出《列子·湯問》:“龍伯之國有大人,一釣而連六鳌。”傳說龍伯國的巨人曾釣走馱仙山的六隻巨鳌,導緻岱輿、員峤二山沉沒。此典故象征非凡的膽識與氣魄 。唐代李白《贈薛校書》中“未誇觀濤作,空郁釣鳌心”即化用此典,表達宏圖壯志。

三、文學引申義

  1. 喻豪邁抱負

    文人以“釣鳌客”自喻,如《新唐書·李白傳》載李白自稱“海上釣鳌客”,彰顯其睥睨天下的氣概 。

  2. 指隱逸高士

    結合漁釣意象,衍生出超然物外的隱士形象,如宋代趙蕃詩雲“磻溪釣鳌客,何止得香塵” 。

  3. 科舉文化象征

    明清時期,“釣鳌”被賦予登科及第的吉兆,如“獨占鳌頭”即源于鳌載仙山的傳說 。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1年,第12卷“釣”字條。
  2. 《列子譯注》,中華書局,2018年,湯問篇。
  3. 《全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卷168李白《贈薛校書》。
  4. 《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年,趙蕃《釣鳌亭》注析。

網絡擴展解釋

“鼇釣”(áodiào)是漢語中的典故詞彙,其含義與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詞義本源

  1. 神話出處
    源自《列子·湯問》中的神話:傳說天帝命十五隻巨鳌輪流背負五座仙山(岱輿、員峤、方壺、瀛洲、蓬萊),後“伯龍之國”的巨人用釣竿一舉釣起六隻巨鳌。這一壯舉成為“鼇釣”的典故來源。

  2. 字義關聯
    “鼇”通“鳌”,指神話中的巨型海龜;“釣”即垂釣。字面可理解為“釣起巨鳌”,但實際象征超越常人的能力或氣魄。

二、引申意義

  1. 比喻豪邁氣概
    多用于形容非凡的膽識或壯舉,如唐代元稹《酬獨孤二十六送歸通州》中“鼇釣氣方壯”,即以“鼇釣”展現壯志豪情。

  2. 寄托遠大抱負
    明代李贽在詩作中引用此詞,暗喻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賦予其志向高遠的意涵。

三、文化應用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學,尤其在詩詞中作為典故,通過神話意象強化表達的恢弘感。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可用于特定語境下強調非凡成就或雄心。

注:讀音為áodiào(“鳌”讀第二聲,“釣”讀第四聲)。

别人正在浏覽...

鼻青臉腫波律膏不得便赤族催租瘢答谒地紀東土豆嘴兒附帶民事訴訟福無雙至汗馬功勞紅芙蓉化力揮金或曰價鈔绛氣簡會警鐘謹人冏牧絶樣刻骨銘心跨度老羞變怒斂聚躘踵美恣恣民詞冥求暮境偏護嫖客破山劍侵天寝庭熱風人面竹叡知散棄删拾慎小謹微審訊私鹽包松姿柳态飧餐唆教談士談笑自如桃棘矢搯摩退出屯沴萬選青錢聞笛穩拿污上缬衣簾信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