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報告發生意外或遇到危險的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七回:“我們站在門口,看着那股濃煙,一會工夫,烘的一聲,通紅起來,火星飛滿一天,那人聲更加嘈雜,又聽得警鐘亂響。” 許地山 《女兒心》:“船上底水手,知道火起,忙着解開水龍。警鐘響起來了。”
(2).比喻引起人們注意警惕的事件。 清 秋瑾 《寶刀歌》:“北上聯軍八國衆,把我江山又贈送;白鬼西來做警鐘, 漢 人驚破奴才夢。” 徐遲 《“不過,好日子哪天有?”》:“不過,任何人不應該輕視了 日本 ,我們應該記得去年 黔 桂 路上,一連串的警鐘。”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警鐘漢語 快速查詢。
“警鐘”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jǐng zhōng,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意義
指用于報告意外事件或危險情況的鐘聲,常見于防火、防盜等緊急場景。例如,提到《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警鐘亂響”描述火災時的警報聲。
比喻意義
引申為引起人們警惕的事件或信號,強調對潛在危機的警示作用。例如,曆史事件、社會問題等常被稱為“警鐘”,如秋瑾在《寶刀歌》中以“白鬼西來做警鐘”比喻列強侵略的警示。
社會與個人層面
文學與日常表達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8、10等來源。
《警鐘》這個詞是指一種發出警示和警戒的聲音。在拆分部首和筆畫方面,該字由“言”和“金”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1個筆畫。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列子·九建》中的“鳴金之警鐘”。在繁體字中,警鐘的寫法是「警鐘」。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警鐘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是「警鍾」,仍然保留了“言”和“金”的部首,但在字形上有些許差異。
以下是使用警鐘的例句:
1. 打響警鐘,提醒大家保護環境。
2. 警鐘長鳴,讓我們保持警惕。
- 警報:發出警示的信號或聲音。
- 警覺:保持警戒和警惕的狀态。
- 警示:以警戒的方式提醒或告誡。
- 警示:用以警戒、告誡。
- 警報:發出警示的信號或聲音。
- 安撫:使人放心,平息不安。
- 安心:使人安定、安詳,消除疑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