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民詞的意思、民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民詞的解釋

謂百姓的訴狀。評劇《秦香蓮》第三場:“老夫當朝首相,不理民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民詞”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民衆的言論、申訴或議論,尤其指百姓向官府提出的訴求或意見。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古籍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民衆的申訴或議論

    指古代百姓向官府陳述疾苦、表達意見或提出請求的言辭。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490頁(上海辭書出版社)。

    古籍例證:

    《漢書·藝文志》:“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其中“采詩”即收集民間歌謠(民詞),以體察民情。

  2. 訴訟中的百姓訴狀

    在明清司法語境中,“民詞”特指平民遞交的訴狀或控告文書。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民”字條。

    古籍例證:

    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部》:“放告日收受民詞,須查其事之輕重。”

    指官府受理百姓訴狀需按案情輕重處理。


二、字源與演變


三、古籍用例

  1. 《明史·刑法志》:

    “凡民間訴訟,皆須自下而上陳告;若越訴者,笞五十,民詞仍發下司。”

    規定百姓訴狀需逐級上呈,違者受罰但訴狀仍轉交下級審理。

  2. 朱熹《朱子語類》:

    “治民當聽其詞,察其情。”

    強調為政者需傾聽民詞以體察實情。


四、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民詞”已罕用,但“民謠”“民意”等衍生詞仍存其意。相關概念可參見:


以上内容綜合權威辭書及古籍文獻,釋義嚴謹,來源可考。

網絡擴展解釋

“民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2.詞源與結構

3.曆史用例

4.相關詞彙

“民詞”主要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指代民衆的訴訟文書,其含義緊扣“民”(百姓)與“詞”(訴狀)的結合。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可通過古籍或傳統戲劇(如評劇)了解其實際應用。若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傲放邦途悲愁辨别力辯驗碧簪不落莢沖發傳動帶當頭對面打胎電灌地方時東銘對分頓防感頌革天海飓黃扉虎吏腱炎鹪鹩吉辰街鼓借契基隆市金坑金騣棘澀珂雪聯蹇林光離章氯化物率皆美材墨彩嶷岌貧餒起更青靛清耳輕俗寒瘦群書人面宂龊若如升陟申訴鼠膠恕諒私觌官俗醫抟結無曠五郎纖绮顯耀歊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