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鼇钓的意思、鼇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鼇钓的解释

神话传说谓天帝使十五只巨鳌轮番顶戴五座仙山,而 伯龙之国 巨人则一钓而连六鳌。见《列子·汤问》。后因以“鼇钓”比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唐 元稹 《酬独孤二十六送归通州》诗:“鼇钓气方壮,鶻拳心颇尊。” 明 李贽 《又书使通州诗后》:“公独鼇钓 通海 ,视等乡邻,不一引手投足,又何其忍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鼇钓(亦作“鳌钓”)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典故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义、典故义及文学引申义三个层面解析:

一、字面本义

“鼇”指神话中的巨龟或大鳖,《列子·汤问》载渤海之东有五座仙山由巨鳌驮载;“钓”即垂钓。字面组合指“垂钓巨鳌”,但实际蕴含超现实的想象色彩,并非现实行为 。

二、典故溯源

典出《列子·汤问》:“龙伯之国有大人,一钓而连六鳌。”传说龙伯国的巨人曾钓走驮仙山的六只巨鳌,导致岱舆、员峤二山沉没。此典故象征非凡的胆识与气魄 。唐代李白《赠薛校书》中“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即化用此典,表达宏图壮志。

三、文学引申义

  1. 喻豪迈抱负

    文人以“钓鳌客”自喻,如《新唐书·李白传》载李白自称“海上钓鳌客”,彰显其睥睨天下的气概 。

  2. 指隐逸高士

    结合渔钓意象,衍生出超然物外的隐士形象,如宋代赵蕃诗云“磻溪钓鳌客,何止得香尘” 。

  3. 科举文化象征

    明清时期,“钓鳌”被赋予登科及第的吉兆,如“独占鳌头”即源于鳌载仙山的传说 。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1年,第12卷“钓”字条。
  2. 《列子译注》,中华书局,2018年,汤问篇。
  3. 《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卷168李白《赠薛校书》。
  4.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赵蕃《钓鳌亭》注析。

网络扩展解释

“鼇钓”(áodiào)是汉语中的典故词汇,其含义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词义本源

  1. 神话出处
    源自《列子·汤问》中的神话:传说天帝命十五只巨鳌轮流背负五座仙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后“伯龙之国”的巨人用钓竿一举钓起六只巨鳌。这一壮举成为“鼇钓”的典故来源。

  2. 字义关联
    “鼇”通“鳌”,指神话中的巨型海龟;“钓”即垂钓。字面可理解为“钓起巨鳌”,但实际象征超越常人的能力或气魄。

二、引申意义

  1. 比喻豪迈气概
    多用于形容非凡的胆识或壮举,如唐代元稹《酬独孤二十六送归通州》中“鼇钓气方壮”,即以“鼇钓”展现壮志豪情。

  2. 寄托远大抱负
    明代李贽在诗作中引用此词,暗喻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赋予其志向高远的意涵。

三、文化应用

该词多见于古典文学,尤其在诗词中作为典故,通过神话意象强化表达的恢弘感。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可用于特定语境下强调非凡成就或雄心。

注:读音为áodiào(“鳌”读第二声,“钓”读第四声)。

别人正在浏览...

苞育鼻犀布缨迟风抽徵怱次搭趿恩东恶石富岁皋禽宫庐柧棱軲轮古谚邯郸行驩肰混舆结托借资禨鬼景祥寄书鳞九华英橘络君子树狼亢劳累劳勉流俗例言马勇秘机秘印南苑内亲外戚逆女沛宫圻堮怯人起偃为竖七子八壻筌蹏一悟雀献金环人犯人谋肉头肉脑散畅石雷爽儁束置高阁田仆同贯通滙透头橐橐王子航猥集闻风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