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话传说谓天帝使十五只巨鳌轮番顶戴五座仙山,而 伯龙之国 巨人则一钓而连六鳌。见《列子·汤问》。后因以“鼇钓”比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唐 元稹 《酬独孤二十六送归通州》诗:“鼇钓气方壮,鶻拳心颇尊。” 明 李贽 《又书使通州诗后》:“公独鼇钓 通海 ,视等乡邻,不一引手投足,又何其忍耶!”
“鼇钓”(áodiào)是汉语中的典故词汇,其含义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神话出处
源自《列子·汤问》中的神话:传说天帝命十五只巨鳌轮流背负五座仙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后“伯龙之国”的巨人用钓竿一举钓起六只巨鳌。这一壮举成为“鼇钓”的典故来源。
字义关联
“鼇”通“鳌”,指神话中的巨型海龟;“钓”即垂钓。字面可理解为“钓起巨鳌”,但实际象征超越常人的能力或气魄。
比喻豪迈气概
多用于形容非凡的胆识或壮举,如唐代元稹《酬独孤二十六送归通州》中“鼇钓气方壮”,即以“鼇钓”展现壮志豪情。
寄托远大抱负
明代李贽在诗作中引用此词,暗喻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赋予其志向高远的意涵。
该词多见于古典文学,尤其在诗词中作为典故,通过神话意象强化表达的恢弘感。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可用于特定语境下强调非凡成就或雄心。
注:读音为áodiào(“鳌”读第二声,“钓”读第四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