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自洞中欲出貌。 唐 韓愈 孟郊 《征蜀聯句》:“跧梁排郁縮,闖竇揳窟窡。”一本作“ 窋窡 ”。
窟窡(kū zhuó)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物體從洞穴中即将顯露或突出的形态,常用于描述事物從封閉空間向外延伸的動态。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韓愈與孟郊的聯句詩《征蜀聯句》:“跧梁排郁縮,闖竇揳窟窡”,原句以意象化的語言描繪了蜀地險峻地貌。
詞源與用法
注意區分形近詞
建議:該詞現代使用頻率極低,若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避免與其他形近詞混淆。
《窟窡》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有“洞穴”、“窟穴”的意思。
《窟窡》的部首是“穴”,拆分後的筆畫為9畫。
《窟窡》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出現在古漢字文獻中,形象地描繪了洞穴的形狀。
《窟窡》的繁體字為「窟穴」,字形上略有差異,但意思相同。
古時候《窟窡》的寫法可以分為漢代、隋唐、宋元、明清等時期的不同風格。具體的寫法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有所變化。
1. 他找到了一處隱秘的窟窡,用作躲避風雨。
2. 這座寺廟隱藏在山谷的窟窡中,很難被人發現。
窟窡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詞,例如:窟窡洞穴、窟窡深邃。
與窟窡意思接近的詞語有洞穴、穴居。
與窟窡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天空、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