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困厄。《三国志·魏志·和洽传》:“昔 萧 曹 与 高祖 并起微贱,致功立勋。 高祖 每在屈笮,二相恭顺,臣道益彰。”
“屈笮”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是基于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拼音:qū zé
释义:指困厄、困苦危难的状态。该词多用于描述人在逆境或窘迫环境中的处境。
出处: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和洽传》。
原文例句:
“昔萧曹与高祖并起微贱,致功立勋。高祖每在屈笮,二相恭顺,臣道益彰。”
白话翻译:
萧何、曹参与汉高祖刘邦出身卑微,共同建功立业。刘邦每当陷入困境时,两位丞相(萧何、曹参)恭敬顺从,臣子之道愈加彰显。
该词现代使用较少,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如需引用,建议结合《三国志》原文语境以增强准确性。
屈笮是一个古汉字,根据《康熙字典》的解释,它的意思是竹顶、竹篮、竹席等物品。屈笮的拆分部首是尸和竹,它的总笔画数是11画。
屈笮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常用词汇,它最早出现在《史记·周本纪》和《汉书·文帝纪》中。屈笮作为屋顶、篮子或席子材料的名称,是因为它们都是用竹子编制而成的。
在繁体字中,屈笮的写法与简体字保持一致,都是「屈笮」。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屈笮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没有确切的古籍记载,我们无法确定古时候屈笮的汉字写法。
1. 村头有个屈笮,一年到头都能听见刷刷的声音。
2. 他用屈笮搭起了一个简易的棚子,遮挡住了太阳。
组词:屈曲、屈折、笮子、竹篮、竹席。
近义词:竹篮、竹席、竹顶、竹屋。
反义词:砖顶、瓦屋、石头、铁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