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清朗无风之日,径望 朱崖州 ,如囷廩大。” 宋 梅尧臣 《送张讽寺丞赴青州幕》诗:“上无租赋逋,下有囷廩蓄。” 清 钱谦益 《敕封安人丁氏坟前石表辞》:“乡里洊饥,道殣相枕,指麾孤童,倾倒囷廩。”
囷廪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表示粮仓的复合词,包含“囷”与“廪”两个同义字。《汉语大词典》记载,“囷”指圆形谷仓,源自《说文解字》中“囷,廪之圜者”的释义;“廪”则指方形粮仓,《周礼·地官》注疏称“廪人掌九谷之藏”。两字连用最早见于《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后成为古代经济制度的重要指代。
从词源学分析,“囷”字甲骨文象形为圆形仓储结构,顶部锥形茅草覆盖,中部圆柱形储粮空间,底部有基座防潮;“廪”字金文则呈现方形建筑轮廓,强调官府管理的官仓属性。汉代《管子·轻重甲》记载“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藏镪千万;千室之都,必有千钟之藏,藏镪百万”,印证了囷廪作为国家战略储备的功能。
现代考古发现佐证了文献记载,如河南洛阳发现的战国圆形陶囷模型,直径1.2米,高0.8米,与《考工记》中“囷窌仓城”的营造规制相符。陕西凤翔秦都雍城遗址出土的“廪”字陶文,证实了秦国官仓管理制度。这些实物资料为理解“囷廪”提供了物质文化参照。
来源参考:
“囷廪”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常见的词汇,指粮仓,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文献例证
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出现在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用于还原古代语境。发音为qūn lǐn(注音:ㄑㄩㄣ ㄌ一ㄣˇ)。
哀鸿满路爱侣拜坟蚌孕双珠菶菶逼进比物属事长裾琮璧噡噡恩接防小非几凫分膏腥革容挂灯孤立木过隙白驹国衆浩眇禾更恒医轰雷化醒艰噎偈偈峻流局蠼扛大活坎坷看马可乐揆格连绪撩峭柳青麻尾迷疑泥丸屏遮取奉人理双趺私传肆閲笋皮素指体法通水突异湾酸亹亹穆穆无保留武圣仙椿嫌好纤子小妾奚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