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屈節的意思、屈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屈節的解釋

(1) [forfeit one’s honour]∶失去尊嚴、節操

屈節辱命。——《漢書·李廣蘇建傳》

(2) [stoop to]∶降低身分,對人謙卑

卑躬屈節

屈節事人

詳細解釋

(1).猶言失節歸附。《漢書·蘇武傳》:“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 漢 ?”《後漢書·杜林傳》:“ 林 雖拘於 嚣 ,而終不屈節。”《三國演義》第七七回:“ 關公 夜走 臨沮 ,為 吳 将所獲,義不屈節,父子歸神。”《痛史》第七回:“原來 伯顔 留 文天祥 在營中,見他舉止不凡,有時與他談論,他卻絶無屈節的意思。” 梁啟超 《匈牙利愛國者噶蘇士傳》:“ 格拉布加 獨立不支,尋亦屈節。”

(2).降低身分相從。 漢 劉向 《九歎·怨思》:“顧屈節以從流兮,心鞏鞏而不夷。”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賢媛》:“ 絡秀 語 伯仁 等:‘我所以屈節為汝家作妾,門戶計耳!’” 清 李漁 《比目魚·決計》:“祗為美人甘屈節,藉口賢人賦《簡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屈節"在漢語中屬于複合式合成詞,其核心語義指向違背道德準則或降低人格尊嚴的行為。根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的釋義,該詞包含雙重含義:

一、指喪失節操而屈服于人,常見于民族大義語境。如《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引《漢書·蘇武傳》"屈節辱命"的用例,特指外交使臣為保全性命而違背使命的行為準則。這種用法在曆史文獻中多含貶義,如"屈節事仇"特指向敵對勢力妥協的負面行為。

二、表示降低身份、卑躬屈膝的人際關系狀态。《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例舉"屈節奉迎",強調為謀求私利而違背本心的谄媚行為。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指出該義項由本義"竹節彎曲"引申而來,喻指人格的扭曲變形。

從構詞法分析,"屈"為動詞性語素表"使彎曲","節"為名詞性語素指"骨節/氣節",二字組合構成支配式複合詞。據《漢字源流精解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考證,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本指身體關節的屈伸動作,漢代後逐漸抽象化為道德範疇的隱喻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屈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1. 本義與引申義

2. 曆史與文學用法

3. 現代語境擴展

4. 近反義詞

注意:該詞帶有較強道德評判色彩,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行為背景分析其褒貶傾向。

别人正在浏覽...

閉卷并頭比耦博周不住殘夷常伯澄幽持橐簪筆穿小鞋出漏子大僚膽小管炎杜厥髑髅伐矜發軵風電羔羊素絲格格滑突建本緘口結舌精詳近夷魁星踢鬥冷寂燎爐獵頭靈動靈液緑酎面目全非眯糊年芳篷索皮開肉綻期中考試雀書少惡舌挢生恩深耕社威擅勢拭目而待耍單四通聳聳鐵刷鹈峯體物桐珪抟埴推枯折腐晚谷闱阃文茵五态詳盡禊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