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屈節的意思、屈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屈節的解釋

(1) [forfeit one’s honour]∶失去尊嚴、節操

屈節辱命。——《漢書·李廣蘇建傳》

(2) [stoop to]∶降低身分,對人謙卑

卑躬屈節

屈節事人

詳細解釋

(1).猶言失節歸附。《漢書·蘇武傳》:“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 漢 ?”《後漢書·杜林傳》:“ 林 雖拘於 嚣 ,而終不屈節。”《三國演義》第七七回:“ 關公 夜走 臨沮 ,為 吳 将所獲,義不屈節,父子歸神。”《痛史》第七回:“原來 伯顔 留 文天祥 在營中,見他舉止不凡,有時與他談論,他卻絶無屈節的意思。” 梁啟超 《匈牙利愛國者噶蘇士傳》:“ 格拉布加 獨立不支,尋亦屈節。”

(2).降低身分相從。 漢 劉向 《九歎·怨思》:“顧屈節以從流兮,心鞏鞏而不夷。”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賢媛》:“ 絡秀 語 伯仁 等:‘我所以屈節為汝家作妾,門戶計耳!’” 清 李漁 《比目魚·決計》:“祗為美人甘屈節,藉口賢人賦《簡兮》。”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屈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1. 本義與引申義

2. 曆史與文學用法

3. 現代語境擴展

4. 近反義詞

注意:該詞帶有較強道德評判色彩,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行為背景分析其褒貶傾向。

網絡擴展解釋二

《屈節》的意思

屈節是指在面對困難、壓力或者威脅時,放棄自己原本的立場、原則或者尊嚴,低頭屈服或者屈從。

拆分部首和筆畫

《屈節》由部首尹(yǐn)和部首木(mù)組成。

它的總筆畫數為13劃。

來源

《屈節》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用來形容一國的君主或者臣子在面對強勢的敵國時,為了自保而屈服或者退讓。

繁體

《屈節》的繁體字形為「屈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屈節」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如在唐代,寫作「屈絶」。

例句

1. 面對困難,他甯願犧牲自己的利益也不願屈節。

2. 母親甯死不屈,守護着她的家庭,展現了真正的屈節精神。

組詞

降屈、屈從、屈服、******、拗節、毅節。

近義詞

低頭、屈膝、俯首、退讓。

反義詞

堅毅、不屈、抗争、堅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