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orfeit one’s honour]∶失去尊严、节操
屈节辱命。——《汉书·李广苏建传》
(2) [stoop to]∶降低身分,对人谦卑
卑躬屈节
屈节事人
(1).犹言失节归附。《汉书·苏武传》:“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 汉 ?”《后汉书·杜林传》:“ 林 虽拘於 嚣 ,而终不屈节。”《三国演义》第七七回:“ 关公 夜走 临沮 ,为 吴 将所获,义不屈节,父子归神。”《痛史》第七回:“原来 伯颜 留 文天祥 在营中,见他举止不凡,有时与他谈论,他却絶无屈节的意思。” 梁启超 《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 格拉布加 独立不支,寻亦屈节。”
(2).降低身分相从。 汉 刘向 《九叹·怨思》:“顾屈节以从流兮,心巩巩而不夷。”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 络秀 语 伯仁 等:‘我所以屈节为汝家作妾,门户计耳!’” 清 李渔 《比目鱼·决计》:“祗为美人甘屈节,藉口贤人赋《简兮》。”
"屈节"在汉语中属于复合式合成词,其核心语义指向违背道德准则或降低人格尊严的行为。根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的释义,该词包含双重含义:
一、指丧失节操而屈服于人,常见于民族大义语境。如《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引《汉书·苏武传》"屈节辱命"的用例,特指外交使臣为保全性命而违背使命的行为准则。这种用法在历史文献中多含贬义,如"屈节事仇"特指向敌对势力妥协的负面行为。
二、表示降低身份、卑躬屈膝的人际关系状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例举"屈节奉迎",强调为谋求私利而违背本心的谄媚行为。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指出该义项由本义"竹节弯曲"引申而来,喻指人格的扭曲变形。
从构词法分析,"屈"为动词性语素表"使弯曲","节"为名词性语素指"骨节/气节",二字组合构成支配式复合词。据《汉字源流精解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考证,该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本指身体关节的屈伸动作,汉代后逐渐抽象化为道德范畴的隐喻表达。
“屈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1. 本义与引申义
2. 历史与文学用法
3. 现代语境扩展
4. 近反义词
注意:该词带有较强道德评判色彩,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行为背景分析其褒贬倾向。
贬秩冰麝不知其详长绳系日承福骋纵赐玦粗丑存没大机大辣酥噡噡點唇恩怨了了鹗爪风起云飞割骨疗亲丱齒光前启后瓜衍之赏归信滚圆花钱奸夫讲析讦问禁持金疮惊起梁尘惊棹絶色空石腊八面力夫六籍脔炙罗茵鹭鸶藤髦头浓密樵家青白夫清徽缺医柔远能迩如茨若英儒儒筛子沙米诗归岁历天高听下五铢衣遐超响器详谳险诨削迹晓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