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ead man's skull;skull of a dead person] 死人的頭蓋骨
莊子之 楚,見髑髅。——《莊子·至樂》
(2) 通常用作危險警告;骷髅
(1).頭骨。多指死人的頭骨。《莊子·至樂》:“ 莊子 之 楚 ,見空髑髏。” 三國 魏 曹植 《髑髅說》:“顧見髑髏,塊然獨居。” 宋 蘇轼 《髑髅贊》:“黃沙枯髑髏,本是桃李面。”
(2).指死人的頭。 唐 杜甫 《戲作花卿歌》:“ 子璋 髑髏血模糊,手提擲還 崔大夫 。” 清 秋瑾 《紅毛刀歌》:“遭斯刃者凡幾輩?髑髏成羣血湧濤。” 魯迅 《故事新編·起死》:“阿呀!一個髑髅。這是怎的?”參見“ 骷髏 ”。
“髑髅”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基本釋義 “髑髅”讀作dú lóu,指死人的頭骨,亦作“骷髅”。該詞由“髑”與“髅”兩個形聲字構成,均以“骨”為部首,本義均與骨骼相關。《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死人的頭蓋骨”,常見于佛教典籍及古典文學作品,例如《西遊記》第二十七回描寫白骨精“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
二、字源與文化意涵 據《說文解字》體系,“髑”字從骨、蜀聲,本指頭骨;“髅”從骨、婁聲,特指無肉枯骨。二字連用最早見于漢代典籍,如《淮南子·說山訓》中“髑髅之知”比喻死亡後的虛無狀态。佛教文獻《大智度論》以“髑髅相”作為修行的觀想對象,強化其象征生死無常的哲學意義。
三、現代應用範疇 現代漢語中,“髑髅”主要用于曆史、考古領域描述人類遺骸,或文學創作中營造蒼涼意境。例如郭沫若《女神·鳳凰涅槃》詩句“你膿血污穢着的屠場呀,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你群鬼叫號着的墳墓呀,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獄呀”,雖未直用該詞,卻延續了其承載的生死意象。
“髑髅”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ú lóu,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字義拆解
整體含義
兩字聯合表示死人的頭骨或完整骨架,常見于古籍和現代危險标識中。
古籍用例
現代用法
常用于危險品标識(如農藥、化學品包裝),以骷髅圖案警示危害性。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6、7的原文内容。
巴爾幹半島百舍重趼蚌江别出手眼碧芙蓉璸斒襏襫補牍補台镵針成裹承泣池鹭吹台垂裕除馑蠢材打戰戰調兵抵押貳地放越風谕奮肣光熱海冰海漫漢家飛将悍銳華胄護免獲麟堆虎頭牢房焦圈兒架屋家嚴九雇俊民君谟舊譜鈞容直舉疏浪劍冷牕凍壁料擇羅鉗吉網盧行者慢性子拗拙漂齧鵲戶壬夫山菜傷水石中美訟牒蹄閒三尋通行本橐爚枉曲伭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