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住的意思、不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住的解釋

(1).不停;不斷。 南朝 梁 沉約 《千佛頌》:“不常不住,非今非昔。” 唐 李白 《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宋 嶽飛 《小重山》詞:“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裡夢,已三更。” 茅盾 《小巫》:“ 菱姐 看見老爺臉上有點喜色,不住的點頭。”

(2).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目的沒有實現。 魯迅 《故事新編·補天》:“﹝伊﹞疑心這東西就白薯似的原在泥土裡,禁不住很詫異了。” 艾蕉 《雨》:“母親忍不住了,連忙幫女兒脫下了濕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不住"在現代漢語中主要作為副詞使用,其核心含義是動作或狀态持續發生、無法停止,強調動作的連續性和不受控制性。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權威依據:

一、基本釋義

表示動作或行為連續不斷地進行,帶有無法抑制或無法停止的意味。

示例:

他聽到笑話後不住地大笑。(《現代漢語詞典》)

雨不住地下了一整夜。(《漢語大詞典》)


二、詞源與結構分析

由否定副詞"不"與動詞"住"(停止義)複合而成,字面意為"不停歇"。

來源:

"住"本義為停留,《說文解字》釋"住,止也"。南北朝後引申出"停止"義,如"住手""住口"。副詞"不住"始見于唐宋白話,如杜甫詩"啼鳥不住鳴"。(王力《古漢語字典》)


三、近義詞辨析

與"不斷""不停"意義相近,但語義側重不同:


四、語法功能

  1. 修飾動詞:通常置于動詞前作狀語(例:不住點頭);
  2. 疊用強化:可與"地"連用(不住地+動詞),增強動态感;
  3. 否定形式:無否定用法(*不住不笑×)。

    來源: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


權威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3. 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 中華書局, 2000.
  4.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 商務印書館, 1980.

網絡擴展解釋

“不住”是一個多義詞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

一、作為副詞使用

  1. 表示動作持續不斷
    指“不停、不斷”的意思,常用于描述連續發生的動作或狀态。例如:

    •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中“兩岸猿聲啼不住”,形容猿啼聲連綿不絕。
    • 《儒林外史》描述“兩邊聽的人笑個不住”,強調笑聲持續不斷。
  2. 強調動作頻繁或程度深
    如現代例句:“母親忍不住了,連忙幫女兒脫下了濕衣”,表達情緒或動作達到難以抑制的程度。


二、作為動詞補語

表示動作未達成目的或結果
通常與“得”或“不”連用,例如: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典型用法總結

  1. 文學語境:多用于古詩文或小說中,如“寒蛩不住鳴”。
  2. 日常口語:常見于否定結構,如“忍不住”“攔不住”。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或文學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擺鐘襃赉崩漏變賣赤衷春風春書辭訴打燈虎大臨島洞東維動議翻核笵金風火風樹孤行己意,孤行己見好美夾私劫擄結語稷門靜婉堇色稽算棘下生蹶船蕨手懼服局麻揩鼓揩羯鼓冷坐烈光靈蠯六志路面悶棍彌廣命服明漪謎子木角赧怒撚須霓裳蟠蟄魄兆磎壑沙皇霜镝數算縮進田舍奴條入葉貫通紙退走外寓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