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勢力極易打垮。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一》:“今我至京師,陳 上谷 、 漁陽 兵馬之用,還出 太原 、 代郡 ,反覆數十日,歸發突騎以奔烏合之衆,如推枯折腐耳。”
“推枯折腐”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該成語原意是推倒枯木、折斷腐朽之物,比喻摧毀腐朽勢力極其容易,強調對方脆弱不堪一擊。與“摧枯拉朽”意義相近,均用于形容迅速瓦解衰敗的事物。
最早見于晉代袁宏《後漢紀·光武帝紀》,原文描述軍事力量對比時提到:“歸發突騎以奔烏合之衆,如推枯折腐耳”,意指擊潰松散勢力如同摧毀枯朽之物般輕松。
可通過《後漢紀》原文或成語詞典(如漢典)進一步查閱典故細節。
《推枯折腐》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推倒枯木,折斷腐朽,比喻推倒舊的,倒退的,敗壞的,以求進步。
該詞的拆分部首分别為「手」和「木」,其中「手」代表人的手,「木」代表樹木。字形上,「推」由「扌」和「隹」組成,表示用手推動的動作;「枯」由「木」和「古」組成,表示古老的木頭;「折」由「手」和「斤」組成,表示用手折斷的動作;「腐」由「自」和「肉」組成,表示自然腐爛的狀态。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述而》中的一句話:“君子居之,行猶琴,迅響希頹。”這句話中的“琴”即指推倒枯木的意思。在古代,琴是一種以木為材料制成的樂器,通過推動琴弦發出聲音,因此将推倒枯木比喻為推動琴弦,表示向前進步。
《推枯折腐》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推枯折腐」,拆分部首和筆畫均與簡體中文相同。
在古時候,「推枯折腐」的漢字寫法較為簡略,「推」的古字形為「}丫冖」,「枯」的古字形為「古|」,「折」的古字形為「斤白水」,「腐」的古字形為「自古土米」。可以看出,在古代寫法中,字形更加簡單且圖形關聯較弱。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總是積極向上,從不拖延,真是個推枯折腐的好榜樣。
2. 老師用自己的切身經曆激勵學生,鼓勵他們推枯折腐,追求成長。
3. 面對困難,我們要勇于推枯折腐,不斷學習和進步。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推動、推進、枯木、腐爛。
近義詞有:推陳出新、全新全面。
反義詞有:墨守成規、停滞不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