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侍從之臣攜帶書和筆,以備顧問。《漢書·趙充國傳》:“持橐簪筆,事 孝武皇帝 數十年。” 顔師古 注:“橐所以盛書也。”又引 張晏 曰:“近臣負橐簪筆,從備顧問,或有所紀也。”亦省作“ 持橐 ”。 宋 張孝祥 《清平樂》詞:“此地去天尺五,明年持橐西清。” 宋 陸遊 《送仲高兄宮學秩滿赴行在》詩:“兄去遊東閣,才堪直北扉,莫憂持橐晚,姑記乞身歸。”
“持橐簪筆”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chí tuó zān bǐ,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該成語生動刻畫了古代文職官員的職能特點,兼具曆史意蘊與文學色彩。如需更深入考證,可參考《漢書》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持橐簪筆是指握着籌(橐)做的筆來書寫。這個詞主要描述古代書法家、文人學士等人員在寫作或書法創作時所使用的特殊筆。
拆分部首和筆畫:持(手+寺,6畫),橐(木+隹,15畫),簪(竹+斤,15畫),筆(竹,5畫)。
來源和繁體:“持橐簪筆”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人墨客平時書寫或繪畫時所使用的特殊筆,用以形容筆者的書法風格或畫技。在繁體字中,“持”、“橐”、“簪”、“筆”為對應的字形。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持橐簪筆”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它們的書寫方式更接近于篆書或隸書的風格,形态較為古樸。
例句:他用持橐簪筆書寫,字迹優美而灑脫。
組詞:持筆、持祿、持久、橐駝、簪子、筆力等。
近義詞:持柏、執筆、筆底生花、書法家等。
反義詞:舍筆、丢筆、不持筆、文盲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