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岨峻的意思、岨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岨峻的解釋

險峻。 南朝 梁 沉約 《尚書右仆射範雲墓銘》:“北京岨峻,東川迴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岨峻(jū jùn)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形容詞,用于形容山勢或地形高聳險峻、崎岖陡峭的狀态。以下從權威辭書及文獻角度分項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險峻的山勢

    指山體陡峭、岩石嶙峋,難以攀爬的地貌特征。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3卷,第1123頁(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3156-8)。

  2. 崎岖不平的地形

    強調地面起伏劇烈,路徑艱險難行。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706頁(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12450-8)。


二、字源與構詞分析


三、文獻用例佐證

  1. 《水經注·江水》(北魏·郦道元):

    “兩岸連山,略無阙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其石嵯峨,岨峻莫攀。”

    譯文:兩岸山峰連綿,毫無中斷;層疊的岩壁遮蔽天空……山石高聳險峻,難以攀登。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水經注》卷三十四。

  2.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明·徐弘祖):

    “徑路岨峻,行者扪蘿攀葛。”

    譯文:路徑崎岖險峻,行人需抓着藤蔓攀爬。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徐霞客遊記校注》第287頁。


四、現代使用與語義延伸

現代漢語中,“岨峻”多用于文學性描寫(如散文、詩歌),或地理學中對特殊地形的學術描述,日常口語較少使用。其近義詞包括“巉峻”“嵯峨”,反義詞為“平緩”“坦蕩”。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第743頁(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ISBN 978-7-5135-9460-0)。


“岨峻”作為古典漢語的遺存詞彙,精準刻畫了山勢的險絕之态,兼具形象性與文學性。其釋義根植于權威辭書,并獲曆代文獻印證,適用于嚴謹的學術及文學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岨峻”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ū jùn,其核心含義為險峻,主要用于描述山勢或地勢的高聳陡峭。以下為綜合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地勢險要、陡峭。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沈約的《尚書右仆射範雲墓銘》:“北京岨峻,東川迴薄。”,意為北方的山勢險峻,東方的河流曲折回旋。

  2. 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險峻、陡峭、崎岖。
    • 易混淆詞:需注意與“庯峻”(bū jùn,屋勢曲折)、“巇峻”(xī jùn,山勢險峻)等詞語區分。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獻中,形容自然地貌的險要特征。例如:“山路岨峻,行旅艱難。”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中引用的文獻及詞源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八達杏百族苞藏禍心不俟駕超羣拔萃車服蚩蚩蠢蠢處齊攢三聚五蹙敵打換搗毀調販蠹叢放屁喇撒诰命夫人高跱灌米湯豪末宏義渾括護葬接絲鞭積年累月禁律疾迅距絕慷慨激昂懶殘襕裙老白相樂衎領受陸海蘆竹蠻貨靡旃逆臣賊子泥婆羅胚料棚塞乾浄利落钤攝取路日虹三堂善富稍遜一籌攝級折戗石端明守精司戶檀痕通律韋鞲威振詳驚閑媚攜幼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