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险峻。 南朝 梁 沉约 《尚书右仆射范云墓铭》:“北京岨峻,东川迴薄。”
岨峻(jū jùn)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形容词,用于形容山势或地形高耸险峻、崎岖陡峭的状态。以下从权威辞书及文献角度分项解析:
指山体陡峭、岩石嶙峋,难以攀爬的地貌特征。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3卷,第112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3156-8)。
强调地面起伏剧烈,路径艰险难行。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706页(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2450-8)。
本义为覆盖泥土的石山,引申为山石嶙峋。《说文解字》注:“岨,石戴土也。”
形容山高而陡峭,如“峻岭”“险峻”。
二字组合强化了山势的险要特质,属并列式复合词。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第823页(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1424-0)。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其石嵯峨,岨峻莫攀。”
译文:两岸山峰连绵,毫无中断;层叠的岩壁遮蔽天空……山石高耸险峻,难以攀登。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水经注》卷三十四。
“径路岨峻,行者扪萝攀葛。”
译文:路径崎岖险峻,行人需抓着藤蔓攀爬。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徐霞客游记校注》第287页。
现代汉语中,“岨峻”多用于文学性描写(如散文、诗歌),或地理学中对特殊地形的学术描述,日常口语较少使用。其近义词包括“巉峻”“嵯峨”,反义词为“平缓”“坦荡”。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第743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ISBN 978-7-5135-9460-0)。
“岨峻”作为古典汉语的遗存词汇,精准刻画了山势的险绝之态,兼具形象性与文学性。其释义根植于权威辞书,并获历代文献印证,适用于严谨的学术及文学语境。
“岨峻”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ū jùn,其核心含义为险峻,主要用于描述山势或地势的高耸陡峭。以下为综合解释:
基本释义
指地势险要、陡峭。该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尚书右仆射范云墓铭》:“北京岨峻,东川迴薄。”,意为北方的山势险峻,东方的河流曲折回旋。
近义词与关联词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献中,形容自然地貌的险要特征。例如:“山路岨峻,行旅艰难。”
如需进一步了解,中引用的文献及词源分析。
按论罢列班朝笔阁鄙耇壁钟擘窠字波澜老成补税菜青晨婴驰声走誉愁慕楚琴赐敕翠菅挡跖道宇定命论风鉴腹心之患胳膊拧不过大腿光滑琀玉恒弊混称贾儿简寡将仲子缄鐍交歧痂皮矜释军管会诳胁欐欐龙骨蒙鄙命里注定木馒头颇侧七满八平裘帽綦卫曲劝融明桑钱蛇山使绊子收还竦诮筳卜外患宛委山无忧王象刻先构枭蛇鬼怪狭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