挈瓶之知的意思、挈瓶之知的詳細解釋
挈瓶之知的解釋
挈瓶:汲水用的瓶,它裝不了多少水。比喻知識淺薄,不能深明事理。
詞語分解
- 挈瓶的解釋 見“ 挈缾 ”。
- 知的解釋 知 ī 曉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覺(有感覺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溫故知新。知難而進。知情達理。 使知道:通知。知照。 學識,學問:知識,求知。無知。 主管:知縣(舊時的縣長)。知府。知州
專業解析
“挈瓶之知”是一個漢語成語,最早見于《左傳·昭公七年》,原句為“雖有挈瓶之知,守不假器”。該詞由“挈瓶”(手提汲水用的瓶子)與“知”(通“智”)構成,字面指僅能提瓶汲水的淺薄智慧,現多用于比喻知識、才能或謀略的局限性。其核心含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
詞義溯源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挈瓶”本指汲水用的陶器,因其容量有限,古人以“挈瓶者”借喻見識短淺之人。成語由此引申,強調認知的狹隘性,如《三國志·魏志·田豫傳》中“挈瓶之智,守不假人”即用此典,指僅能守住微末之智,難成大事。
-
文化意涵
該成語蘊含中國古代哲學中“器與道”的辯證關系。挈瓶作為具體器物,象征形而下的技能;而“知”上升為智慧層面,暗含對“局限于工具性認知”的批判,與《周易·系辭》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思想相呼應。
-
現代運用
現代漢語中,“挈瓶之知”多用于學術或文學語境,形容人固守片面知識而缺乏全局觀。例如在讨論專業領域時,可警示“不可囿于挈瓶之知,而應博采衆長”(《中華成語大辭典》)。
引用參考:
- 《漢語大詞典》(第3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 《左傳譯注》,中華書局,2018年
- 《中華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
網絡擴展解釋
“挈瓶之知”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1.詞義解析
- 字面意思:挈瓶,指手提汲水的瓶子(容量小);知,通“智”,指智慧或知識。字面可理解為“僅如汲水瓶般微小的智慧”。
- 比喻義:比喻人知識淺薄、見識有限,無法深入理解複雜的事理。強調對事物認知的局限性,類似于“一知半解”。
2.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左傳·昭公七年》:“雖有挈瓶之知(智),守不假器,禮也。”
- 《戰國策·趙策一》也有引用:“人有言,挈瓶之知(智),不失守器。”兩處均以挈瓶為喻,說明即使智慧有限,也應恪守本分。
3.用法與語境
- 語法功能:多作賓語,用于形容知識或見解的淺薄。
- 適用場景:常見于書面語,批評或自謙認知不足。例如:“研究學問若僅憑挈瓶之知,恐難觸其精髓。”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挈瓶小智、一孔之見、管窺蠡測。
- 反義詞:博古通今、學富五車、真知灼見。
5.讀音與字形
- 拼音:qiè píng zhī zhì(注:部分資料注音為“zhī”,但權威典籍多采用“zhì”)。
- 易錯點:“挈”易誤寫為“契”或“絜”,“知”需注意通假“智”的用法。
該成語以生活用具為喻,生動表達了對認知局限性的批判,兼具文學性與哲理性。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為中性描述。
别人正在浏覽...
飽計卑亂博望燒屯不勝其煩晨昏寵爵搐縮促迫刀镮道情登孰遞相脰鳴斷用耳倕方略策放射化學蕃袬風行電掣鋒線浮明附托膏環高腳牌官寺駭痛和暖和治花胡衕淮橘為枳昏星降赦見賢較士進士第糾奏論課糜潰迷目昵谀平活千金一笑砌紅堆綠圊廁傾頓日久睿幄蔏蒌神風設置使促狹桃源洞腆嘿體循環桐人拖漢精徒言往徕香篘憸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