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稱家之有無的意思、稱家之有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稱家之有無的解釋

謂根據家中財力而行事。《禮記·檀弓上》:“ 子遊 問喪具,夫子曰:‘稱家之有亡。’” 孔穎達 疏:“稱猶隨也,亡,無也。言各隨其家計豐薄有無也。” 宋 蘇轼 《菜羹賦》序:“ 東坡先生 蔔居 南山 之下,服食器用,稱家之有無。”《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九回:“我們族裡,貧富不同,大家都稱家之有無做事便了。”亦省作“ 稱家 ”。 唐 杜甫 《牽牛織女》詩:“稱家隨豐儉,白屋達公宮。” 清 朱錫 《幽夢續影》:“施與也要觀人,婚嫁也要稱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稱家之有無"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固定表達,其核心含義是指根據自己家庭的經濟狀況或實際能力來安排用度、操辦事務,強調行事要量力而行,與自身的經濟條件相匹配。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字詞釋義與結構分析

    • 稱 (chèn): 這裡讀作第四聲,意為“適合、相稱、符合”。《說文解字》釋“稱”為“铨也”,本指衡量輕重,引申為相適合、配得上。在此短語中,“稱”表示“使…相符合、使…相適應”。
    • 家: 指家庭、家計、家産、家庭的經濟狀況。
    • 之: 結構助詞,相當于“的”。
    • 有無: 這是一個由反義詞構成的複合詞,字面意思是“有還是沒有”,在這裡具體指家庭所擁有的財産、財力、經濟能力的實際情況。“有”指富裕、具備,“無”指匮乏、不具備。合起來“有無”即指家庭經濟實力的總和或現狀。
    • 整體結構: “稱”是謂語動詞,“家之有無”是其賓語。整個短語的意思是“(使行為)與家庭財力的實際情況相符合”。
  2. 核心含義 “稱家之有無”意指在做某件事(特别是涉及花費錢財的事情,如婚喪嫁娶、置辦産業、生活消費等)時,必須充分考慮并嚴格依照自己家庭的實際經濟能力和財力狀況來決定如何操辦、花費多少。它倡導一種務實、節儉、不盲目攀比、不超越自身負擔能力的生活态度和行為準則,強調行事要“量入為出”、“看菜吃飯,量體裁衣”。

  3. 出處與背景 此語典出儒家經典《禮記·檀弓上》。原文記載了子遊向孔子詢問喪具(喪葬用品)該如何置辦,孔子回答:

    “稱家之有亡(無)。”子遊曰:“有亡(無)惡乎齊?”夫子曰:“有,毋過禮;苟亡(無)矣,斂首足形,還葬,縣(懸)棺而封,人豈有非之者哉?” 孔子強調置辦喪具要根據家庭財力(“稱家之有亡”)。子遊追問貧富不同如何達到恰當(“齊”),孔子進一步闡明:家境富裕,也不應超越禮制規定過分鋪張;如果家境貧寒,隻要衣物能遮蓋身體,下葬時用繩索懸棺入土,也不會有人非議。這體現了儒家“禮”的精神核心在于誠敬適宜,而非外在排場,且特别強調經濟上的量力而行。

  4. 引申義與現代應用 雖然源自喪葬禮儀的讨論,但“稱家之有無”所蘊含的“量力而行”的智慧具有普遍意義,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生活場景:

    • 消費觀念: 反對超前消費、過度消費,提倡理性消費,根據自己的收入水平決定消費檔次。
    • 大事操辦: 在操辦婚禮、壽宴、購房購車等大事時,應避免盲目攀比和鋪張浪費,根據家庭經濟實力做出合理規劃。
    • 投資理財: 在進行投資或借貸時,需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即家庭財力的“有無”),避免進行超出承受範圍的高風險行為。
    • 教育理念: 在為子女選擇教育路徑(如是否留學、選擇何種興趣班)時,也應考慮家庭經濟條件,尋求最適合(“稱”)的方案。
    • 處世哲學: 更廣義上,它代表了一種務實、自知、不慕虛榮的生活态度和處世原則。

“稱家之有無”是一個蘊含深刻生活智慧的成語,它要求人們在做任何涉及資源投入(尤其是經濟投入)的決定時,必須首先審視并嚴格遵循自身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家之有無”),使行為與之相符合(“稱”),其精髓在于倡導量力而行、務實節儉、反對虛榮攀比。它源自《禮記》,至今仍是指導理性生活和消費的重要原則。

參考資料:

  1. 《禮記·檀弓上》原文及釋義 (權威典籍來源): 可參考中華書局出版的《禮記》注釋本或權威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 ),其中明确記載了孔子“稱家之有亡(無)”的言論及其上下文。
  2. 《漢語大詞典》(權威辭書來源): 在“稱”字條下,有“稱家”詞條,釋義為“舉家,全家。亦指根據家庭情況”,并引《禮記》“稱家之有無”為例證。同時,“有無”詞條也包含“指家計的豐或薄”義項。
  3. 語言學及文化研究 (學術支持來源): 相關學術論文或專著(如研究《禮記》思想、儒家經濟倫理、漢語成語語義演變等)會深入分析“稱家之有無”的語言結構、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其現代意義。例如,王力《古代漢語》或相關古漢語語法著作會分析此類“稱+賓語”結構。

網絡擴展解釋

“稱家之有無”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根據家庭經濟狀況行事,尤其在操辦婚喪等大事時,既不過度奢侈,也不刻意節儉,需與財力相符。這一理念強調量入為出的務實态度。

出處與演變

  1. 《禮記·檀弓上》:子遊問喪具,孔子回答“稱家之有亡(無)”,意為置辦喪禮需匹配家庭經濟條件。
  2. 後世引用:宋代蘇轼在《菜羹賦》序中提到“服食器用,稱家之有無”,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也沿用此原則。

用法與延伸

示例

明代趙弼《新繁胡大尹傳》記載:“乃遺書喻其子曰:‘爾當營治喪具,稱家有無。’” 即要求兒子根據家境操辦喪事。

常見誤解

部分現代解釋(如、7)将其誤讀為“評價家庭貧富”,實為誤用。本義僅強調行事與財力匹配,而非評判他人經濟狀況。

别人正在浏覽...

鼇釣伴駕保不準暴惡别眼比勘柴楥抄略程颢達概電影定性分析敵僞動議鳳靥風質膏沐勾股形軌物範世河脣鲎樽黃管回跌回暖進力稷丘戟張铿戛曠夷連裌領青犂然理想鄉驢鞍苗胤鳴铎娘子布暖鍋披采被發入山評論員文章嵰州蛩蟁氈器刃秋賽三緻志沙棘山礬弟上竄下跳守鼜摅寫邃略蘇洵啴諧透眼兒望養枉欲晩會完整向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