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间断貌;延搁貌。《庄子·盗跖》:“﹝ 孔子 ﹞归到 鲁 东门外,适遇 柳下季 。 柳下季 曰:‘今者闕然数日不见,车马有行色,得微往见 跖 邪?’”《汉书·司马迁传》:“闕然不报,幸勿过。” 颜师古 注:“谓中间久不报也。”
(2).缺少的样子;不完备的样子。《荀子·礼论》:“其於礼节者闕然不具。” 宋 王安石 《上田正言书》之二:“所当设张之具,犹若闕然。” 明 方孝孺 《与采苓先生书》之二:“还家以来,道里脩隔,人事多故,庆弔之意,闕然不举。”
(3).指(才力)不足的样子。 宋 王安石 《谢执政启》:“特蒙优渥,猥被方州,自惟闕然,何以称此?”
(4).若有所失的样子;缺憾的样子。《后汉书·鲁恭传》:“百姓闕然,三时不闻警蹕之音,莫不怀思皇皇。” 清 吴敏树 《与筱岑论文派书》:“今遗稿无几,而多没之,则使人不尽见其所用心,宜兄之有闕然也。”
"阙然"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形容缺失、不完整的状态
该词源自古代汉语中"阙"的本义,指门观、楼台等建筑的空缺部分,后引申为事物或礼仪的缺失。《汉语大词典》指出,"阙然"可表示"空缺貌",如《汉书·文帝纪》中"阽于死亡而弗救,岂非仁人之所阙然哉",此处强调对道德准则的缺失感。现代用法中多用于描述制度、文献或行为的疏漏,例如"史料阙然,难以考证"。
二、表示时间或情感上的空缺感
《古代汉语词典》特别标注其副词用法,强调时间间隔或心理状态的空白,如《孟子·公孙丑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这种用法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现代多用于书面语表达遗憾或怅惘之情,如"阔别十年,阙然未通音信"。
词源发展方面,《辞源》考证其最早见于先秦典籍,与"阙如""阙疑"构成同源词族,均指向认知或实践层面的不完整状态。当代《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标注为书面语用词,提示使用时应注重语体适配性。
“阙然”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uē rán,其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综合解析:
间断或延搁
指事物中断、拖延的状态。例如《庄子·盗跖》中“阙然数日不见”描述多日未见的情景,而《汉书·司马迁传》的“阙然不报”则指拖延未回复。
缺少或不完备
形容事物存在缺失或不够完整。《荀子·礼论》提到“礼节阙然不具”,即礼仪不完备;王安石《上田正言书》中“设张之具阙然”也指措施不完善。
才力不足
用于形容能力欠缺的状态。如王安石《谢执政启》中自谦“自惟阙然”,表示自认能力不足。
若有所失或遗憾
表达内心怅惘或遗憾的情感。《后汉书·鲁恭传》用“百姓阙然”描述民众的失落感。
“阙”本义为宫门两侧的高台,引申为缺失(如“阙漏”),而“然”为词缀,表状态。二者结合后,“阙然”多用于描述事物或情感的缺失、断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籍原文。
暗底子跋弗倒拔和拜嘉绑缚被胎驳争察问促进错饰打场大大落落诞谲董率对接多元假说方法耳食之论分剖伏龙凤雏公益金挂壁鱼官布汉阳造回舟获没价妇渐耳讲究鯨鱏津航纠互救困扶危谲说克明可手林产镏金旁搜博采篇袠破崖絶角轻车熟道青牋秋衣屈节辱命然脐桑荫未移尚存汤汤笙镛畲太君食生守经树核说媒红遂僞投递员微纶斡难河无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