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草的意思、奧草的詳細解釋
奧草的解釋
茂密的荒草。《國語·周語中》:“民無懸耜, 野 無奧草。” 韋昭 注:“奧,深也。” 唐 柳宗元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有石焉,翳於奧草;有泉焉,伏於土塗。” 明 何景明 《明山草堂賦》:“除有奧草,邱有蔓蘞。”
詞語分解
- 奧的解釋 奧 à 含義深,不易理解:深奧。奧妙。奧秘。奧旨。 室内的西南角,泛指房屋及其他深處隱蔽的地方:堂奧。經堂入奧。 姓。 奧 ù 濁。 古同“燠”,暧。 筆畫數:; 部首:大; 筆順編號:
- 草的解釋 草 ǎ 對高等植物中除了樹木、莊稼、蔬菜以外的莖幹柔軟的植物的統稱;廣義指莖幹比較柔軟的植物,包括莊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蓋的堂屋,舊時文人以此自稱山野間的住所,有自
專業解析
“奧草”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較為生僻且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解釋:
-
本義:叢生的荒草
- “奧”在此處取“深幽、隱蔽”之意,“草”即野草。“奧草”合指生長在幽深偏僻之處、無人清理的茂密雜草。它描繪的是一種荒蕪、未經治理的自然景象。
- 出處與例證: 此義項最經典的出處是《左傳·昭公十三年》:“國家不罷(疲),民無謗讟(dú,怨恨),奧草不除。” 這裡“奧草不除”象征着國家治理不善,政治混亂,如同荒廢之地無人打理。清代學者王夫之在《讀通鑒論·唐肅宗》中也提到:“奧草之生,去之若仇。” 同樣指需要鏟除的、象征弊政或不良事物的叢生雜草。
-
引申義:比喻政治混亂、弊政叢生
- 由于“奧草”在《左傳》中的經典用法,它常常被用來比喻國家治理混亂、奸佞當道、弊政得不到清除的局面。它成為了一個具有政治隱喻色彩的詞彙,指代那些危害國家、需要被鏟除的腐敗或混亂因素。
- 用法: 這個引申義直接來源于其本義在經典文獻中的象征性運用。後世文人或史家在讨論政治得失、批判時弊時,有時會沿用“奧草”這一意象。
“奧草”的核心含義是指荒蕪叢生的雜草,其深層文化内涵則源于《左傳》,常被用作政治混亂、弊政叢生的象征性比喻。理解這個詞需要結合其古代文獻的出處和語境。
參考資料來源:
- 《左傳·昭公十三年》 (可參考權威古籍數據庫或點校本,如中華書局版)
- 王夫之《讀通鑒論》 (可參考權威古籍數據庫或點校本,如中華書局版)
- 《漢語大詞典》 (大型權威語文辭書,對“奧草”有收錄和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
“奧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ào cǎo(注音:ㄠˋ ㄘㄠˇ)
- 詞義:指茂密叢生的荒草,特指未經人工刈治、自然生長的野草。
二、詞源與文獻引用
-
古代典籍:
- 《國語·周語中》最早記載:“民無懸耜,野無奧草”,韋昭注“奧,深也”,形容野草深密叢生。
- 唐代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中描述:“有石焉,翳于奧草;有泉焉,伏于土塗”,以“奧草”烘托自然環境的荒蕪。
-
後世詩文:
- 明代何景明《明山草堂賦》:“除有奧草,邱有蔓蔹”,展現田園景觀中的雜草叢生。
- 清代袁枚《遊風洞登高望仙鶴明月諸峰》中“奧草挂綿絡”一句,進一步印證該詞在文學中的沿用。
三、用法與語境
- 適用場景:多用于描寫自然荒野或疏于管理的土地,帶有荒蕪、雜亂的意象。
- 近義詞:荒草、蔓草、叢莽。
- 現代延伸:當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文解析或文學創作。
四、補充說明
“奧草”的“奧”本義為幽深,引申為草木茂密的狀态,與“深草”“荒穢”等詞義相通。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國語》《柳河東集》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薄待步打球不得善終藏頭亢腦誠直沉默抽動抽心舍春盤春瘟楚瓦擋駕亶叙點留吊死問生鼎角鼎綸地市唔笃佛畫俘馘負媿耿懷漢陰灌砉剨昏邁假借義艱戹腳店角頭巾節儲解擿嫉恨金官金竈糾掾祭餟抗浮坑窪朗彈斂兵俚鄙劉四罵人亂政美唐免夫錢面然大士啟銮請發戎疾柔毳上棟下宇呻喚深文附會拾陳蹈故筮嘉铄亮遂惔狎慢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