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舉瓠。《淮南子·說山訓》:“百人抗浮,不若一人絜而趨。” 高誘 注:“抗,舉也;浮,瓠也。百人共舉,不如一人持之走便也。”
“抗浮”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含義,主要分為建築工程領域的專業術語和文學/社會領域的引申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建築物或地下結構抵抗地下水浮力的能力。當地下水位較高時,結構自重不足以平衡浮力時,需采取抗浮措施:
部分非權威解釋将“水池抗浮”誤解為保持水質清潔(如),實際工程中抗浮與水質無關,僅涉及結構安全。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抗浮設計規範或古文出處,可參考建築标準圖集或《淮南子》原文。
抗浮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抗”和“浮”兩個部分組成。
“抗”屬于手部部首,它的拼音是"kang",由六個筆畫組成;“浮”是水部部首,拼音是"fu",由十個筆畫組成。
“抗浮”一詞源于古代水利工程領域。在古代,城市的水系統是非常重要的事物,而水位上升或水泛濫則會對城市造成威脅。因此,人們開始采取措施,如修建堤壩和排水系統,以抵抗水位上升,避免城市被水淹沒。
在繁體字中,“抗浮”通常寫作「抗浮」。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抗”字的古字形為“尪”,表示一個人站立的形狀;“浮”字的古字形為“沸”,表示水泡沸騰的樣子。
這座城市修建了堅固的大壩,以抗浮。
抗水浮橋、抗浮措施
防浮、抵擋上浮
容浮、受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