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俗,不文雅。 明 劉若愚 《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所談笑概俚鄙不堪,多有醉後忿争。”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八·名媛詩》:“又向來坊間有《明詩歸》,更俚鄙可笑。”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七:“詩難其雅也,有學問而後雅,否則俚鄙率意矣。”
“俚鄙”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言談或行為粗俗、低劣,缺乏教養或文雅,常用于批評不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表現。
詞源與典故
該詞最早出自《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用以形容賈琏低俗的舉止。後逐漸泛化為對粗鄙行為的通用批評語。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補充說明
需注意與“鄙俚”的區别:後者側重低級趣味(如庸俗的審美),而“俚鄙”更強調行為品質的粗劣。兩者均含貶義,但用法略有差異。
若需進一步了解詞語的文獻用例或演變,可參考《紅樓夢》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來源。
俚鄙是一個中文詞彙,主要用來形容言談或行為低俗、粗鄙、庸俗不堪的樣子。當描述一個人或事物時使用,意味着其舉止或言辭失禮,缺乏教養和品味。
俚鄙的拆分部首是人字旁(亻)和鬼字旁(鬼),它的總筆畫數是15畫。
俚鄙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獻中。它的出現源于對低下、粗俗、不文雅的言行進行指責和批評,以及對高雅修養和道德風尚的向往。隨着時間的推移,俚鄙逐漸形成了獨立的詞彙,被廣泛運用于日常交流和文學作品中。
在繁體中文中,俚鄙是「俗鄙」的拼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俚鄙的「俚」和「鄙」字沒有發生過太大的變化。
1. 我不喜歡參加那個地方的聚會,那裡的人喜歡說些俚鄙的笑話。
2. 這部電影的劇情太俚鄙了,毫無意義。
常見的由俚鄙組成的詞彙有:俚語、俚詞、鄙視、鄙夷。
與俚鄙意思相近的詞彙包括:粗俗、下流、猥亵、低俗。
與俚鄙意思相反的詞彙包括:文雅、高尚、優雅、雅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