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死問生的意思、吊死問生的詳細解釋
吊死問生的解釋
吊祭死者,慰問生者。《戰國策·燕策一》:“ 燕王 弔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北史·循吏傳·杜纂》:“弔死問生,甚有恩紀。”
詞語分解
- 吊死的解釋 吊頸緻死;處以絞刑把他吊死在最近的一棵高樹上詳細解釋.吊祭死者。《史記·燕召公世家》:“ 燕 王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 唐 李白 《自溧水道哭王炎》詩之二:“弔死不及哀,殯宮已秋草。”.缢死。
- 生的解釋 生 ē 一切可以發育的物體在一定條件下具有了最初的體積和重量,并能發展長大:誕生。滋生。生長。 造出:生産。 活的,有活力的:生存。生命。生物。生機。出生入死。舍生取義。 有生命的東西的簡稱:衆生。喪
專業解析
“吊死問生”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成語,其規範寫法應為“吊死問疾”。它源自古代典籍,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行為指向。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吊死問疾(Diào sǐ wèn jí)
一、 字面含義與核心釋義
- 吊死: “吊”指祭奠死者或對遭遇不幸者表示慰問。“死”指死去的人。合指哀悼、慰問死者。
- 問疾: “問”指探問、慰問。“疾”指疾病、病痛。合指探視、慰問病人。
- 整體釋義: 指哀悼死者,探問病人。形容當政者或上位者體恤民情,關心百姓疾苦,深入民間了解并撫慰民衆的困苦與不幸。常用來稱頌賢明君主或官吏的仁政愛民之舉。
二、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見于西漢司馬遷的《史記》。
- 《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吳王阖闾的事迹,其中提到:“阖廬(即阖闾)吊死問疾,與百姓同甘苦。” 描述了吳王阖闾在治國時,能夠親自哀悼戰争中犧牲的将士,慰問受傷生病的士卒和百姓,與民衆同甘共苦,從而赢得民心,使國家強盛。
- 《史記·伍子胥列傳》:也有類似記載:“(阖闾)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不彤镂,宮室不觀,舟車不飾;衣服財用,擇不取費。在國,天有災疠,親巡孤寡而共其乏困。在軍,熟食者分而後敢食,其所嘗者,卒乘與焉。勤恤其民而與之勞逸,是以民不罷勞,死知不曠。” 這段話雖未直接使用“吊死問疾”四字,但生動描繪了阖闾體恤士卒、關心百姓疾苦的具體行為,是其“吊死問疾”精神的具體體現。
三、 用法與引申義
- 用法: 通常在書面語中使用,作謂語、定語。帶有褒義色彩,用于贊揚關懷民生疾苦的治理者。
- 引申義: 強調一種深入基層、體察民情、關心民衆疾苦的為政之道和仁愛精神。它超越了簡單的慰問行為,象征着一種以民為本的治理理念。
四、 重要性
“吊死問疾”作為源自《史記》的成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和“仁政”理念的具體體現。它不僅是描述一種行為,更是一種政治倫理的象征,提醒為政者要時刻将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理解這個成語,有助于我們把握古代政治智慧的精髓。
“吊死問疾”意指哀悼死者、慰問病人,核心在于形容當政者關心民衆疾苦、體恤民情的仁德行為。其權威出處為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尤其在《吳太伯世家》和《伍子胥列傳》中記載的吳王阖闾的事迹,是該成語意義最直接的來源和體現。 它承載着深厚的民本思想,是中華傳統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概念。
網絡擴展解釋
“吊死問生”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含義解釋
- 核心意義:指吊唁死者、慰問生者,體現對百姓疾苦的關懷。
- “吊死”:哀悼逝者;“問生”:安撫活着的人。
- 多用于形容統治者或官員體恤民情,與百姓同甘共苦的品德。
出處與典故
- 最早出自《戰國策·燕策一》:“燕王弔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
- 《北史·循吏傳·杜纂》也有記載:“弔死問生,甚有恩紀。”
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作謂語、賓語、定語,常用于描述關心民生的行為。
- 成語結構:聯合式(由兩個動詞性短語并列構成)。
- 近義詞:吊死問疾(側重關懷病弱群體)。
示例與延伸
- 例句:古代賢臣常通過“吊死問生”來赢得民心。
- 英文可譯為:mourn the dead and visit the sick(參考)。
應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評價人物時,強調對百姓的全面關懷。例如:
“地方官赴災區吊死問生,發放赈濟物資。”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演變或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戰國策》《北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裡之命北海道悲文辨博禀法伯首不毇禅要掣筆郎存盤大侯單泛當空踧沑斷口梵筵蜚蓬風胡子附業觥爵鈎钤官燭谷雨涵胡黑土泓宏弘器鴻絧鹄面火罐禍盈惡稔窖穴機不旋踵解軍戒轄稷廟景柱金商快幹漆老罴當道曆代藘蕠莽宕甯為玉碎,不為瓦全劈裡巴拉潑婦谯诃氣窗切剝禽犢情不自勝确荦桑末沈潔十數苔梅蹋翼媮幸土行望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