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漏廢棄。 宋 葉適 《與黃岩林元秀書》:“世之所謂無志者,混然隨流俗頽堕於聲利而已矣。及其有志,則又以考之不詳,資之不深,隨其所論,牽陷於寡淺缺廢之地。”
“缺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拼音與注音
拼音為quē fèi,注音為ㄑㄩㄝ ㄈㄟˋ。
基本釋義
指“缺漏廢棄”,即事物因缺失或廢止而不再完整或失去效用。例如宋代葉適在《與黃岩林元秀書》中提到:“隨其所論,牽陷于寡淺缺廢之地”,強調因考證不足導緻思想或行動陷入不完善的狀态。
出處與語境
該詞主要見于古代文獻,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經典用例來自南宋思想家葉適的著作,多用于描述因疏漏、資源不足或認知局限導緻的廢棄狀态。
近義詞與關聯詞
根據語境,可替換為“缺失廢棄”“荒廢”等,但需注意“缺廢”更強調“既有缺失又遭廢止”的雙重含義。
現代適用性
當代使用中,該詞多用于學術或文學領域,日常交流較少見。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結合具體場景選用更通俗的詞彙,如“廢止”“荒廢”等。
建議需要完整例句或曆史用例的用戶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缺廢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的殘缺不全、不完美,或是表示不具備正常的功能或優點。它可以形容人的生理或心理的缺陷,也可以用來形容物品的殘破或損壞。
缺廢這個詞的部首是“缶”(fǒu),康熙字典的部首編碼是121,表示“瓶罐”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是11,具體的結構是:缶(3畫)+革(9畫)。
缺廢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天運篇》:"君篡主,臣廢君,子廢父,人倒善人之事也,是童子焉乎?是缺廢者焉乎?"在這裡,缺廢的意思是廢棄、放棄、抛棄。
在繁體字中,缺廢可以寫作“缺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缺廢以其特殊的含義常常用象形的方式來表達。初期的寫法較為簡單,以表達殘缺的形态為主,後續則逐漸演變為更加抽象的寫法。例如,出現了一種寫法,将“缶”字左側的“缶”字頭部分略去,僅保留下方的凸起,以表達出缺失的意象。
1. 他因意外事故而導緻行動不便,成為了一名缺廢人士。
2. 這幅畫被劃破了,現在整個畫面都顯得有些缺廢。
3. 他的表演雖然精彩,但缺廢了樂曲的原本完整性。
組詞:缺陷、廢品、殘缺、不完整
近義詞:殘缺、不全
反義詞:完整、完善、正常、健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