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盤曲糾結。 宋 蘇轼 《孫莘老寄墨》詩之三:“晴窗洗硯坐,蛇蚓稍蟠結。” 明 葉盛 《水東日記·衣和庵主》:“ 雪竇 妙高峯 左 千丈巖 巔有藤一枝,蜿蜒其上,下臨不測,乃蟠結成龕,為藏修之所,故號 栖雲 。” 清 劉大櫆 《遊黃山記》:“而松於罅中直上達頂,露其半可窺,更旁裂一石,乃屈曲蟠結于峰頂之四周。”
(2).互相勾結。《明史·吳貞毓傳》:“﹝ 馬吉翔 ﹞遂與 定國 客蟠結,盡握中外權。” 清 戴名世 《三山存業序》:“及其成進士,為達官,座主門生,同年故舊,糾合蟠結,相倚為聲勢,以蠹國家而取富貴。”
(3).猶聚集。 宋 範成大 《清江台題榜》詩:“南來 富壽岡 ,形勝此蟠結。”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一》:“然則天工之巧,無所不有,精華蟠結,自成文章,非常理所可測矣。”
(4).郁積;郁結。 宋 蘇轍 《施崇甯寺馬》詩:“坐馳千裡氣蟠結,日食生芻空自笑。” 梁啟超 《申論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之得失》:“故數年前主張排 滿 論,雖師友督責日至,曾不肯自變其説;即至今日,而此種思想,蟠結胸中,每當酒酣耳熱,猶時或間發而不能自制。”《花城》1980年第7期:“他無意将踢石當作遊戲,卻要借此宣洩蟠結在心頭的悒郁。”
“蟠結”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盤曲糾結(物理形态)
指物體或自然現象盤繞、彎曲的狀态。
例句:
互相勾結(社會關系)
多用于貶義,形容勢力或人物暗中聯合、串通。
例句:
聚集(事物集中)
指事物或精華彙聚一處。
例句:
郁積(情緒或氣韻)
形容情感、氣勢等積聚不散。
例句:
如需進一步查閱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明史》、蘇轼/範成大詩集等文獻,或訪問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蟠結一詞即為漢語詞彙,偏旁部首是蟲,總筆畫數是13。它由蟲部和扁部組成,蟲部在上,扁部在下。
蟠結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古時候的寫法為「纟*21+龷*24+扁」,其中纟表示“絲”的意思,龷表示“犬”的意思,扁表示詞義。蟠結的意思是絲線纏繞成結,也可以指心思糾結不開。
蟠結也有繁體形式「蟠結」,該形式主要在繁體字中使用,表示的意思與簡體字相同。
下面給出一些例句:
1. 他的心裡蟠結着一團亂麻,無法釋懷。
2. 這個問題讓我感到蟠結無解,想不出對策。
蟠結還可以組成其他詞彙,如:
1. 蟠嶼:山巒起伏的島嶼,形狀曲折蜿蜒。
2. 蟠桐:大樹枝幹盤曲纏繞,形狀如結。
蟠結的近義詞包括糾結、纏結、混亂等,都表示心思或事物糾纏,難以解開。蟠結的反義詞可以是解脫、舒展、放松等,表示心情或事物得到解放或舒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