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漏废弃。 宋 叶适 《与黄岩林元秀书》:“世之所谓无志者,混然随流俗頽堕於声利而已矣。及其有志,则又以考之不详,资之不深,随其所论,牵陷於寡浅缺废之地。”
“缺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拼音与注音
拼音为quē fèi,注音为ㄑㄩㄝ ㄈㄟˋ。
基本释义
指“缺漏废弃”,即事物因缺失或废止而不再完整或失去效用。例如宋代叶适在《与黄岩林元秀书》中提到:“随其所论,牵陷于寡浅缺废之地”,强调因考证不足导致思想或行动陷入不完善的状态。
出处与语境
该词主要见于古代文献,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其经典用例来自南宋思想家叶适的著作,多用于描述因疏漏、资源不足或认知局限导致的废弃状态。
近义词与关联词
根据语境,可替换为“缺失废弃”“荒废”等,但需注意“缺废”更强调“既有缺失又遭废止”的双重含义。
现代适用性
当代使用中,该词多用于学术或文学领域,日常交流较少见。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结合具体场景选用更通俗的词汇,如“废止”“荒废”等。
建议需要完整例句或历史用例的用户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缺废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残缺不全、不完美,或是表示不具备正常的功能或优点。它可以形容人的生理或心理的缺陷,也可以用来形容物品的残破或损坏。
缺废这个词的部首是“缶”(fǒu),康熙字典的部首编码是121,表示“瓶罐”的意思。它的总笔画数是11,具体的结构是:缶(3画)+革(9画)。
缺废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天运篇》:"君篡主,臣废君,子废父,人倒善人之事也,是童子焉乎?是缺废者焉乎?"在这里,缺废的意思是废弃、放弃、抛弃。
在繁体字中,缺废可以写作“缺廢”。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缺废以其特殊的含义常常用象形的方式来表达。初期的写法较为简单,以表达残缺的形态为主,后续则逐渐演变为更加抽象的写法。例如,出现了一种写法,将“缶”字左侧的“缶”字头部分略去,仅保留下方的凸起,以表达出缺失的意象。
1. 他因意外事故而导致行动不便,成为了一名缺废人士。
2. 这幅画被划破了,现在整个画面都显得有些缺废。
3. 他的表演虽然精彩,但缺废了乐曲的原本完整性。
组词:缺陷、废品、残缺、不完整
近义词:残缺、不全
反义词:完整、完善、正常、健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