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榷場的意思、榷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榷場的解釋

宋 、 遼 、 金 、 元 時在邊境所設的同鄰國互市的市場。場内貿易由官吏主持,除官營外,商人需納稅、交牙錢,領得證明文件方能交易。 宋 蘇轼 《論高麗買書利害劄子》:“臣聞 河 北榷場,禁出文書,其法甚嚴,徒以 契丹 故也。”《金史·食貨志五》:“榷場,與敵國互市之所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戶部·海上市舶司》:“而 宋 之南渡,其利尤溥,自和好後,與 金國 博易,三處榷場,其歲入百餘萬緡。”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二章第八節:“ 宋 金 戰争停止時,雙方都在 淮河 沿岸及西部邊地設立貿易的市場,稱為‘榷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榷場是中國古代由國家政權主導,在邊境特定地點設立的官方互市貿易場所。其核心特征在于“榷”,即專賣、專營之意,體現了政府對這類邊境貿易的嚴格控制與壟斷性質。

詳細釋義與特征:

  1. 官方壟斷性質: “榷”字本義指獨木橋,引申為專賣、專利。在“榷場”一詞中,“榷”即指國家專營、壟斷。榷場并非自由市場,而是由朝廷設立并嚴格管理的官方機構,貿易活動在政府監督和規定下進行,主要目的是管控邊境物資流通、增加財政收入并維護國家安全。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榷”的釋義及曆史應用。

  2. 邊境互市場所: “場”指場所、地點。榷場特指設在國家交界地區或不同政權(如宋與遼、金、西夏)接壤地帶的固定交易地點。它是不同政權之間進行合法、官方認可的貿易往來的主要渠道。來源參考:《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對“榷場”條目的曆史背景解釋。

  3. 曆史背景與功能: 榷場制度在中國曆史上,尤其在宋、遼、金、西夏等政權并立時期(約10-13世紀) 最為典型和重要。中央政府通過設立榷場:

    • 管控貿易: 限制戰略物資(如馬匹、鐵器、書籍)流出,防止資敵。
    • 增加稅收: 對交易貨物征收關稅或交易稅,成為重要的財政來源。
    • 維系關系: 作為外交手段,貿易的開閉常與政權間的和平或沖突狀态相關。
    • 互通有無: 中原的茶葉、絲綢、瓷器等與北方的牲畜、毛皮、藥材等得以交換。來源參考:中國曆史學界對宋代經濟史及民族關系史的普遍共識(可參考如漆俠《宋代經濟史》等權威著作)。
  4. 交易内容與規則: 交易商品需經官方許可,通常禁止涉及軍事或敏感物資。中原政權主要輸出茶葉、絲綢、布帛、瓷器、金屬制品(非兵器)、書籍(有時受限)、香料等。北方或周邊政權主要輸出牲畜(羊、馬、駱駝)、毛皮、藥材(如甘草)、玉石、鹽(有時)、珠玉等。交易過程有嚴格規定,價格、數量、時間等均受官方管理。來源參考:基于《宋史·食貨志》及曆代相關經濟史料的研究成果。

“榷場”一詞,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其核心含義是由國家專營、設置在邊境地帶的官方互市貿易場所。它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國中央政權對邊境貿易的壟斷性控制,是特定曆史時期(尤其是多政權并立時期)國家經濟管理、財政收入和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網絡擴展解釋

榷場是中國古代由官方主導的邊境貿易場所,主要存在于宋、遼、金、元等政權交界地區。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榷場(què chǎng)是不同政權或民族政權在邊境設立的官方互市市場,其核心特征為政府嚴格管控。交易需遵循官方規定,包括商品種類、稅收、交易憑證等。

二、曆史背景

  1. 時間範圍:主要興盛于宋、遼、金、元時期,如北宋與遼、西夏的邊界。
  2. 設立目的:平衡資源分布、滿足經濟需求,同時作為政治博弈工具。

三、功能與特點

  1. 經濟功能
    • 促進區域物資流通(如茶葉、馬匹、絲綢等互補商品)。
    • 政府通過稅收(商稅、牙錢)增加財政收入。
  2. 政治功能
    • 貿易活動與政治關系挂鈎,常隨政權關系變化而開閉。
    • 官府擁有貿易優先權,可限制敏感商品流通(如禁售文書)。
  3. 文化功能
    • 通過商品交換促進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

四、管理規則

五、曆史意義

榷場是古代中國處理民族關系和經濟外交的特殊模式,既保障了邊境穩定,又推動了跨區域經濟文化互動。典型案例如蘇轼提及的河北榷場對契丹的貿易限制。

(如需完整曆史案例或具體榷場分布,可參考、5、6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按比黯蔚百舍重趼白言半瓶子醋背暗投明北極圈冰雪裁損谄意城社持喪春寒料峭淳熟從姊妹村廬獨舂風馳草靡鳳凰翹風利浮宕撫襟怪誕不經合環幻杳加厲奬顧椒牆接翼藉靡經驗主義揫迫鸠署舊業列稱臨時抱佛腳賣杏虎抹眉小索拏獲能源部跑電偏敬屏幅起度切衇遒澤權藉森緑升阻比搜枯謄發通天台同心杯問學溫枕扇席鹜沒五泰霧網無文鮮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