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持喪的意思、持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持喪的解釋

護喪;服喪。《後漢書·劉玄傳》:“ 聖公 詐死,使人持喪歸 舂陵 。” 宋 範鎮 《東齋記事》卷二:“故事,武臣不持喪, 韓玉汝 奏請持喪。” 清 曾國藩 《隨州李君墓表》:“﹝其兄之子﹞聞赴京師,将去官持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持喪是漢語中的傳統禮儀詞彙,指子女或親屬在長輩去世後,按照禮制規定服喪守孝的行為。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方面:

一、基本釋義

指遵守喪葬禮儀,在特定時期内身着喪服、停止娛樂活動,表達對逝者的哀思。此行為需嚴格遵循古代《儀禮》《禮記》等典籍規定的服喪期限與行為規範,如父母去世需守孝三年(實際為27個月)。

二、文化内涵

  1. 孝道實踐

    持喪是儒家“孝文化”的具體體現,《孝經》明确将“喪則緻其哀”列為孝子義務。通過守孝儀式,強化家族倫理秩序與社會人倫關系。

  2. 禮制約束

    古代對不同親屬關系有差異化的持喪要求(如斬衰、齊衰等喪服等級),《朱子家禮》詳細記載了不同身份者的守孝行為準則,成為封建社會普遍遵循的規範。

三、社會功能

持喪制度在古代承擔着維系宗法體系的重要作用。通過公開的服喪行為,既向社會宣告血緣關系的延續性,也強化了“慎終追遠”的集體文化認同。曆代律法(如《唐律疏議》)均對違反持喪禮制者設有處罰條款。


權威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第5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1123.
  2. 許嘉璐主編.《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2016: 198.
  3. 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 中華書局, 2013: 176-181.
  4.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商務印書館, 2010: 229-233.

網絡擴展解釋

“持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解釋可綜合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持喪(拼音:chí sāng)指護喪或服喪,即按照傳統禮儀處理喪事、守孝的行為。


二、字義分解

  1. 持:

    • 本義為“拿着、握住”,引申為維持、主持(如持家、主持)。
    • 在“持喪”中,強調操辦或遵守喪禮的職責。
  2. 喪(sāng):

    • 指與死亡相關的儀式或事務(如喪事、治喪),區别于表示“失去”的“喪”(sàng)。

三、曆史用例與背景

  1. 古代文獻記載:

    • 《後漢書·劉玄傳》提到“使人持喪歸舂陵”,指假借喪事掩護行動。
    • 宋代範鎮《東齋記事》記載官員韓玉汝奏請允許武臣持喪,反映古代官員服喪的禮制争議。
    • 清代曾國藩文中提及“去官持喪”,說明官員需離職守孝的慣例。
  2. 相關詞彙:

    • 執喪:類似持喪,指奉行喪禮(如《禮記》中曾子守孝七日)。

四、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喪葬制度,可參考《禮記》或《後漢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襃揚卑虒奔育不殊才貫二酉參左吃不透床頭捉刀人床沿醋葫蘆鹾商盜販打援登明電報局疊床架屋返金凡心法人股風什風災刮刷姑布寒霭诃策劃地為牢歡飲慧心家具肩巴監督精麗蠲糨紙峻秀連宵達旦聊生埒名胪句論請魯陽揮日名筆腦門兒婆侯伎切盼耆夙秋宴七族去年任姒繖蓋賞信罰必省易神使鬼差試吏太龢推分文律文勳小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