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鹖鴠的别名。 三國 吳 沉瑩 《臨海異物志》:“獨舂鳥聲似舂聲,聲多者五穀傷,聲少者五穀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二·寒號蟲》﹝釋名﹞引 郭璞 曰:“鶡鴠,夜鳴求旦之鳥。夏月毛盛,冬月裸體,晝夜叫,故曰寒號,曰鶡旦。古刑有城旦舂,謂晝夜舂米也。故又有城旦、獨舂之名。”
“獨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可綜合如下:
獨舂(拼音:dú chōng)指鹖鴠(hé dàn)的别名,這是一種古代文獻中記載的鳥類。其名稱來源于該鳥的叫聲類似舂米聲,且習性獨特,常于夜間鳴叫求旦。
别名來源與文獻記載
鹖鴠又名“寒號蟲”“獨舂”,最早見于三國吳·沈瑩《臨海異物志》:“獨舂鳥聲似舂聲,聲多者五穀傷,聲少者五穀熟。”。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進一步解釋,因該鳥“晝夜叫,故曰寒號……古刑有城旦舂,謂晝夜舂米也”,故衍生出“獨舂”之名。
藥用關聯
鹖鴠的糞便被稱為“五靈脂”,是一味中藥材,主治心腹痛、産後瘀血、月經不調等症。但需注意,“獨舂”本身指鳥名,而非直接指代藥材。
文學引用
該詞偶見于詩詞,如宋代林實之《八聲甘州》中“怎知他箕颍,袖手獨舂容”,借“獨舂”暗喻孤高之态。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臨海異物志》《本草綱目》等古籍原文。
獨舂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一個人獨自進行磨擦、碾磨等工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獨舂這個詞由“犬”(犬部)和“舂”(舂部)兩個部首組成,共有9個筆畫。
來源:獨舂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論語》中的一句話“獨學而無友,犬馬之勞”(獨自學習而沒有夥伴,狗馬一樣地勞累),因此引申出“獨舂”的意思。
繁體:獨舂的繁體字保持不變,仍然是「獨舡」。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獨舂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差異,但主要仍是由犬和舂兩個字作為構成。
例句:他在家獨舂米粒,一直忙碌到深夜。
組詞:獨舂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如獨舂黍米、獨舂大米等。
近義詞:獨自磨擦、單人碾磨。
反義詞:合作磨擦、共同碾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