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求知;求學。《禮記·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緻廣大而盡精微。” 鄭玄 注:“問學,學誠者也。” 唐 蘇鹗 《蘇氏演義》卷上:“《學記》雲:‘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小者則小鳴,叩之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謂善問學者,必待盡其詞理委曲之意。” 明 宋濂 《故紹慶路儒學正柳府君墓志銘》:“府君為兒時,重遲不戲,潛心於問學,及壯,益孳孳自治。”
(2).猶學問。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六:“試将此酒反觀我,胸中問學當日新。”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五》:“ 用修 自以工考訂饒問學,而 仲弘 、 天挺 ,屢以無辜遭劇詆,不亦寃哉。” 吳佐清 《中國仿行西法紡紗織布應如何籌辦俾國家商民均獲利益論》:“鯫生問學素陋,聞見不多,拉雜成篇,不知有當於萬一否。”
“問學”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求知與求學
指通過主動請教和持續學習來獲取知識,強調學習過程中的探索精神。例如《禮記·中庸》中提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鄭玄注解“問學”為“學誠者”,即通過誠心學習提升自我。
學問的指代
亦可作為名詞,表示學問本身。如宋代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用“胸中問學當日新”描述學識的積累與更新。
“問學”兼具動詞(求學過程)與名詞(學問成果)的雙重屬性,既紮根于傳統文化,又適用于現代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以謙遜态度主動求知,并通過實踐與反思深化認知。
《問學》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向别人尋求學問、知識的行為或态度。
《問學》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口”部,右邊是“學”部。
它的總筆畫數為11,其中左邊的“口”部有3畫,右邊的“學”部有8畫。
《問學》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六年》:“僖公使孔子問于公叔文子曰:‘夫子何以至于是也?’”意指公叔文子向孔子請教學問。後來逐漸演化為現代的“問學”。
在繁體字中,“問學”保持了相同的形狀和意思。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問學”有以下幾種古字寫法:
問:門下頭問:是由三點組成的方形,類似于現代漢字中的“門”字。
學:由“子”和“心”兩個部分構成,表示通過孔子的教誨而得到知識。
這個學生非常勤奮,他經常向老師請教問題,真是一個勤于問學的人。
組詞:問道、學習、學問等。
近義詞:請教、讨教、探讨等。
反義詞:閉門不問、不學無術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