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苦窳。謂質粗劣,不堅緻。《管子·度地》:“取完堅,補弊久,去苦惡。”《史記·平準書》:“ 式 既在位,見郡國多不便縣官作鹽鐵,鐵器苦惡,賈貴,或彊令民賣買之。” 司馬貞 索隱:“器苦惡。苦音楛,言苦其器惡而買賣也。言器苦窳不好。凡病之器雲苦。” 漢 桓寬 《鹽鐵論·水旱》:“今縣官作鐵器,多苦惡,用費不省,卒徒煩而力作不盡。”
“苦惡”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文獻來源解釋如下:
“苦惡”指物品質地粗劣、不堅固,常用于形容器物質量差。例如《鹽鐵論》提到“今縣官作鐵器多苦惡”,即批評官府制作的鐵器粗劣不耐用。
宋代曾鞏《喜晴》寫道:“我行江漢道苦惡,十步九折遺西東”,以“苦惡”形容道路崎岖難行;元代鄭元祐則用“苦惡”表達對器物不完美的感慨。
總結來看,“苦惡”主要用于古代文獻和詩詞中,描述器物或事物的低劣狀态,具有鮮明的曆史語境特征。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鹽鐵論》等原始文獻。
苦惡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某種事情或情況帶來的痛苦和惡劣。
拆分部首和筆畫:
來源:
苦惡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苦"意為痛苦,"惡"則是指惡劣。因此,苦惡的意思就是痛苦和惡劣。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來描述或描繪人們經曆的困苦和不幸。
繁體:
繁體字“苦惡”保留了原來的意義和發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苦惡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總體上仍然由“艹”部首和相應的筆畫構成。
例句:
他經曆了一連串的苦惡,但從未放棄希望。
這個世界上存在着無數的苦惡。
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裡,人們常常面臨着各種苦惡的現實。
組詞:
1. 苦澀:形容味道或感受帶有苦味。
2. 苦心:形容付出了辛勤努力。
3. 苦處:指某種情況或環境中所帶來的困難和不利之處。
近義詞:
1. 痛苦:指身心上所受到的劇烈疼痛。
2. 惡劣:指情況或環境極其不好,有害的。
反義詞:
1. 幸福:指生活或境況的良好和快樂。
2. 美好:指事物或情況的優良、愉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