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俗末的意思、俗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俗末的解釋

風俗頹靡。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 李太白 詩雲:‘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而世降俗末,乃有激變稔禍、欺君誤國、殺6*人害物、以希功賞者,是誠何心哉!是誠何心哉!” 元 王祯 《農書》卷一:“夫末作之民,尚有益於世用,古人且若是抑之,而況世降俗末,又有出於末作之外者。”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俗末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俗末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字義與古代文獻用例來理解。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 本義指社會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說文解字》釋為“習也”,引申為大衆化的、平庸的。
    • 在負面語境中可指浮淺、鄙陋的風氣(如《禮記·樂記》:“移風易俗”)。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影印本。

    • 原指樹梢(《說文解字》:“木上曰末”),引申為次要、非根本的事物(如《論語·子張》:“抑末也”)。
    • 後泛指衰敗、浮薄的社會現象(如《左傳·昭公六年》:“末大必折”)。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二、合成詞“俗末”的釋義

“俗末”為偏正結構,指浮薄淺陋的社會風氣,特指因追逐流俗而導緻的道德或文化衰微。其核心含義包括:

  1. 浮華不實的社會習氣

    如《後漢書·王符傳》批評“傷俗末之弊”,指過度追求奢靡而忽視根本禮義的風氣。

    來源:《後漢書》卷四十九,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文化衰敗的表征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以“俗末”形容時人輕視學問、趨附虛名的現象。

    來源:《柳宗元集》卷三十四,中華書局。


三、近義詞辨析


四、古籍典型用例

  1. 《鹽鐵論·散不足》

    “世俗壞而競于淫靡……此俗末之病也。”——指商業繁榮導緻道德滑坡。

    來源:王利器《鹽鐵論校注》,中華書局。

  2. 《新唐書·文藝傳序》

    “唐興……去俗末而歸雅正。”——形容初唐文學革除前朝浮豔文風。

    來源:《新唐書》卷二百一,中華書局點校本。


結論

“俗末”是具批判性的曆史詞彙,特指因追逐表面浮華而導緻的文化或道德根基衰微,其釋義需依托古代文獻語境,強調對根本價值的背離。現代漢語雖罕用,但仍是研究傳統文化批判的重要語料。

網絡擴展解釋

“俗末”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sú mò,指風俗頹靡,常用于描述社會道德或風氣的衰敗現象。以下是綜合解釋:

1.基本釋義

2.出處與用法

3.曆史背景

4.現代應用

如需更詳細文獻例句或分析,可參考《鶴林玉露》《農書》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覽...

愛不忍釋吧喳崩號冰山必需品長頸鳥喙禅説朝僚誠笃嗤怪子持蠡春江花月夜存食達官要人敦弓地胄斷七哆然寡色裹梅花哄局砉騞懷鄉患急還書驕丁藉稿經明行修警勗矜谑決張空勞骊靬毛衣迷迷惑惑默殺攀折強中自有強中手請賞青莊欺硬怕軟賽飲散件搧風蔱蘠受賞樹冠誰尋順産送眼流眉隨任天地根彤帏磈砢五霸靰鞡五铢錢象徵派歊塵小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