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筌蹏 ”。《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一本作“ 筌 ”,捕魚竹器;蹄,捕兔網。後以“筌蹄”比喻達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書序》 唐 孔穎達 疏:“故《易》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是言者意之筌蹄,書言相生者也。” 清 姚鼐 《夜讀》詩:“顧思文載道,筌蹏徒寄耳。” 清 龔自珍 《對策》:“之人也,少壯之心力,早耗於祿利之筌蹏,其仕也,餘力及之而已,浮沉取容,求循資序而已。” 蔡元培 《告北大學生暨全國學生書》:“社會上感於諸君喚醒之力,不能為筌蹄之忘,於是開會發電,無在不願與諸君為連帶之關係,此人情之常,無可非難。”
(2). 南朝 士大夫貴族講經說法時手執的麈尾之類。《南史·賊臣傳·侯景》:“上索筌蹄,曰:‘我為公講。’”《南史·賊臣傳·侯景》:“自篡立後,時著白紗帽,而尚披青袍,頭插象牙梳,牀上常設胡牀及筌蹄。”
“筌蹄”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本義、引申義及古籍引證三方面解析。
一、本義解析
“筌”指竹制捕魚工具,《說文解字》載“筌,捕魚竹器也”。“蹄”原指捕兔網,《莊子·外物》注疏稱“蹄,兔罝也”。二者本為漁獵工具,後常并列使用,如《漢書·貨殖傳》引顔師古注“筌,取魚器;蹄,兔罔”。
二、引申義發展
該詞在哲學與文學中衍生出雙重隱喻:
三、古籍引證
現代應用
當代語境中,“筌蹄”常用于學術與文學領域,喻指研究方法或表達形式,強調不拘泥于表象。例如語言學論著引用《莊子》闡釋符號學理論時,多以此詞說明能指與所指的關系。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莊子集釋》及《中國古代哲學概念流變研究》等權威文獻。)
“筌蹄”是一個源自道家經典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本義與出處 出自《莊子·外物》,原文為:“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其中:
二、核心比喻義 指實現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強調工具本身并非終極目标。莊子以此比喻人不應被工具束縛,而應在達成目标後超越工具本身。例如讀書時,文字是理解思想的工具,但不應拘泥于文字表面。
三、引申含義
四、文學應用 後世文人常以此表達對工具與目的關系的思考,如清代姚鼐《夜讀》中“筌蹏徒寄耳”,強調文字載體對思想的局限性。
注意:現代語境中多用于學術或哲學讨論,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奔濑兵蘭博暢玻璃紙超幽碜話出何典記從輕發落綷詠寸光稻孫點瑟疊窨冬除房行敷治衮華豪豬靴厚貎深辭檢點姜孟建號肩靡醮台檕梅柩路觊幸軍年顆子曆兵秣馬靈祖鄰睦緬甸滅弗得鳴指沐露梳風丕基勤勞勇敢齊禽祁奚之舉衢宇閏餘山隱視肉收報人稅外錢四類松柏之塞泰水螳拒探撿謄正殄墜跳跳鑽鑽退運晚飧未間畏謹洗兒錢信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