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诘問見于何書,有何根據。《後漢書·文苑傳上·邊韶》:“ 韶 口辯,曾晝日假卧,弟子私謿之曰:‘ 邊孝先 ,腹便便。嬾讀書,但欲眠。’ 韶 潛聞之,應時對曰:‘ 邊 為姓, 孝 為字。腹便便,五經笥。但欲眠,思經事。寐與 周公 通夢,靜與 孔子 同意。師而可謿,出何典記?’”按,此有指斥所言荒唐無稽之意。
“出何典記”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成語,出自《後漢書·邊韶傳》。該成語原指質疑某觀點或言論的出處是否來自經典典籍,後多用于諷刺他人言論缺乏依據或故弄玄虛。
“出何典記”字面意為“出自哪部典籍記載”,其中“典記”指代古代經典文獻。成語強調對言論來源的質疑,暗含對方所述内容無權威依據或牽強附會。例如《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诘問所言出自什麼典籍”,帶有駁斥的修辭色彩。
成語源自東漢學者邊韶的轶事。據《後漢書》記載,邊韶白日假寐時被學生嘲笑,他隨即反駁:“邊為姓,孝為字……師而可嘲,出何典記?”(《後漢書·卷八十上·文苑列傳》)此處邊韶以反問強調自身言行的正當性,後人借此表達對無根據言論的不屑。
類似成語包括“無稽之談”(無根據的說法)、“鑿空之論”(牽強附會的言論)。需注意“出何典記”更側重對典籍來源的追問,與單純否定真實性的“空穴來風”存在語義差異。
“出何典記”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源自《後漢書·文苑傳上·邊韶》:
邊韶(東漢學者)晝寝時被弟子嘲笑,他回應道:“師而可嘲,出何典記?”(嘲笑師長,出自哪部典籍?)。此句以反問形式強調對方言論無據,後演變為成語。
該成語被《漢語成語大詞典》《後漢書》等典籍收錄,屬古代漢語遺留的固定表達。現代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口語中使用較少。
參考消息廚俊出守撢掞大選短歌行多早晚兒婦繁費發市飛橋忿懑扶疾敷蕤梗泛宮人斜關楗國器豁齒監河碣石宮街頭詩金薄矜賞谲怪之談拘梗枯滅潦災憐愛亂營論秀緑萼緑蔭湎亂緬渺暖鍋偏背骈拇枝指辟兵潛孚親離衆叛攘剽翣翣眼神奇十二筒誓旅屎盆子刷毛衣竦峭唐溪桃膠銅四開頭湯土塯頑空晩造尉納晤談協恭亵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