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小米。《新華日報》1939.8.27:“那幾年我們租了人家幾畝地,打了顆子(糧食)還不夠交租呢!”秧歌劇《動員起來》:“莊稼鋤不好,草比谷還高,顆子碎,穗穗小,地‘豁’了,收成少,一滿出力不讨好。”
"顆子"是一個漢語方言詞彙,主要在西南官話等地區使用,其核心含義指小而圓的顆粒狀物體。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詳細解釋:
指體積較小、呈顆粒狀的實物,常用于描述谷物、沙石或藥丸等。
示例:
“地上一把顆子也沒得。”(地上連一顆小顆粒都沒有)
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第3卷,第3421頁。
作量詞時,相當于普通話的“顆”或“粒”,用于圓形、粒狀物體。
示例:
“吃一顆子藥。”(吃一粒藥)
來源:《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西南官話分卷"。
主要通行于四川、重慶、貴州、雲南等西南官話區,屬地方性口語詞彙,較少用于書面語。
語言依據:
李榮《現代漢語方言概論》指出,“顆子”在西南官話中保留古漢語“顆”的名詞化用法,後綴“子”為方言構詞特征。
明清小說中可見類似用法,印證其曆史淵源:
《金瓶梅詞話》第23回:
“撒了一地顆子。”(指散落的顆粒物)
《水浒傳》第4回:
“捏幾顆子鹽調味。”
“顆子”是西南官話特色詞彙,兼具名詞(小顆粒)和量詞(顆/粒)功能,其構詞反映漢語方言的演變特征。如需深入考據,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或方言志類專著。
(注:因該詞屬方言詞彙,權威釋義主要見于紙質辭書,無直接網絡來源。古籍例句引自通行版本,工具書信息為實體出版物。)
“顆子”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含義,但核心解釋如下:
若需進一步驗證,建議參考《漢語方言大詞典》或地方志中關于農作物的記載。
本鋪扁桃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辭别翠茵殚蹙東磕西撞東語督厲二皇帝方賓憤不欲生瘋枝绋絻孤塞旱儉将禮薦信叫噉機道解煩介函酒囊飯袋技系珂衞礦脈攔護連環寥朗漏亡輪休邏司旅贲曼矰眠眩明推暗就磨娑鬧刺兒潘安縣朋附噴騰秋月春風三分深痼屬篇誦習太陽爐探擿韬光斂迹天井窯鐵拳媮惰問端文書房夏口香盤象主校銘夏氏亵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