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螳臂當年。 王闿運 《上征賦》:“保窮城以螳拒兮,操卷甲以破 袁 。”參見“ 螳臂當車 ”。
“螳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核心含義
該詞意為“猶言螳臂當車”,比喻自不量力或試圖以微弱之力抗拒強敵。其典故源自成語“螳臂當車”,《莊子·人間世》中記載螳螂試圖用前臂阻擋車輪,後引申為不自量力的行為。
出處與用例
該詞出自清代王闿運的《上征賦》:“保窮城以螳拒兮,操卷甲以破袁。”此處以“螳拒”形容守城者力量薄弱卻頑強抵抗的情景。
結構分析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描述不自量力的抵抗行為或悲壯的曆史事件。
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于正式場合。若需引用古文,建議标注出處(如《上征賦》)以增強準确性。
《螳拒》是一個成語,意為與螳臂當車相類似,表示力量微小,企圖阻止強大力量的行為。
《螳拒》的拆分部首是蟲和手,拆分後的筆畫分别為11畫和5畫。
《螳拒》的來源出自《莊子·德充符》這篇文章。文章中描述了一個人用螳臂試圖阻止大車前行的故事,比喻憑借微弱的力量企圖阻擋巨大的力量。
《螳拒》的繁體字為「螳拒」。
在古時候,「螳拒」的寫法可能略有變化,但整體形狀基本保持一緻。
他的反對隻是螳拒之力,根本無法阻止項目的進行。
螳螂、螳臂當車、螳臂擋車。
螳臂當車、螳臂擋車。
通力合作、無所畏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