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筌蹄的意思、筌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筌蹄的解释

(1).亦作“ 筌蹏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一本作“ 筌 ”,捕鱼竹器;蹄,捕兔网。后以“筌蹄”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书序》 唐 孔颖达 疏:“故《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言者意之筌蹄,书言相生者也。” 清 姚鼐 《夜读》诗:“顾思文载道,筌蹏徒寄耳。” 清 龚自珍 《对策》:“之人也,少壮之心力,早耗於禄利之筌蹏,其仕也,餘力及之而已,浮沉取容,求循资序而已。” 蔡元培 《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社会上感於诸君唤醒之力,不能为筌蹄之忘,於是开会发电,无在不愿与诸君为连带之关係,此人情之常,无可非难。”

(2). 南朝 士大夫贵族讲经说法时手执的麈尾之类。《南史·贼臣传·侯景》:“上索筌蹄,曰:‘我为公讲。’”《南史·贼臣传·侯景》:“自篡立后,时著白纱帽,而尚披青袍,头插象牙梳,牀上常设胡牀及筌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筌蹄”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本义、引申义及古籍引证三方面解析。

一、本义解析

“筌”指竹制捕鱼工具,《说文解字》载“筌,捕鱼竹器也”。“蹄”原指捕兔网,《庄子·外物》注疏称“蹄,兔罝也”。二者本为渔猎工具,后常并列使用,如《汉书·货殖传》引颜师古注“筌,取鱼器;蹄,兔罔”。

二、引申义发展

该词在哲学与文学中衍生出双重隐喻:

  1. 工具与目的的关系:源于《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强调手段服务于目标,目标达成后需超越工具束缚。
  2. 语言文字的局限性:魏晋玄学家王弼《周易略例》以“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比喻语言无法完全传达思想,需领悟言外之意。

三、古籍引证

现代应用

当代语境中,“筌蹄”常用于学术与文学领域,喻指研究方法或表达形式,强调不拘泥于表象。例如语言学论著引用《庄子》阐释符号学理论时,多以此词说明能指与所指的关系。

(注:本文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庄子集释》及《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流变研究》等权威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筌蹄”是一个源自道家经典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一、本义与出处 出自《庄子·外物》,原文为:“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其中:

二、核心比喻义 指实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强调工具本身并非终极目标。庄子以此比喻人不应被工具束缚,而应在达成目标后超越工具本身。例如读书时,文字是理解思想的工具,但不应拘泥于文字表面。

三、引申含义

  1. 对方法的警醒:提醒人们避免陷入方法论的窠臼,如过度依赖形式而忽略本质。
  2. 哲学层面的超越:魏晋玄学曾用此概念讨论“言意之辨”,认为语言如同筌蹄,是捕捉真理的媒介而非真理本身。

四、文学应用 后世文人常以此表达对工具与目的关系的思考,如清代姚鼐《夜读》中“筌蹏徒寄耳”,强调文字载体对思想的局限性。

注意:现代语境中多用于学术或哲学讨论,日常使用频率较低。

别人正在浏览...

啽呓败醯軷祭笔仙逼夜操演插羽佳人瘳减纯素赐恤催租厝置攧翻点水凋换低首下心负諐感怒耕三余一个体所有制弓缴勾死鬼盥薇过庭鹤辈鹖鸡冠后半夜谎诈讳谀混耗叫哥哥胶着魪品解卸饥嗛攫拏刻诛廓大镜名满天下鲇鱼上竹竿破阵子钳键悄然青城之祸鬿雀入迁散配神甫十二因缘霜根松花黄随人俯仰堂对鵎鵼土禺人玩读王囚晩菘挖墙脚翔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