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筌蹏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一本作“ 筌 ”,捕鱼竹器;蹄,捕兔网。后以“筌蹄”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书序》 唐 孔颖达 疏:“故《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言者意之筌蹄,书言相生者也。” 清 姚鼐 《夜读》诗:“顾思文载道,筌蹏徒寄耳。” 清 龚自珍 《对策》:“之人也,少壮之心力,早耗於禄利之筌蹏,其仕也,餘力及之而已,浮沉取容,求循资序而已。” 蔡元培 《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社会上感於诸君唤醒之力,不能为筌蹄之忘,於是开会发电,无在不愿与诸君为连带之关係,此人情之常,无可非难。”
(2). 南朝 士大夫贵族讲经说法时手执的麈尾之类。《南史·贼臣传·侯景》:“上索筌蹄,曰:‘我为公讲。’”《南史·贼臣传·侯景》:“自篡立后,时著白纱帽,而尚披青袍,头插象牙梳,牀上常设胡牀及筌蹄。”
“筌蹄”是一个源自道家经典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一、本义与出处 出自《庄子·外物》,原文为:“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其中:
二、核心比喻义 指实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强调工具本身并非终极目标。庄子以此比喻人不应被工具束缚,而应在达成目标后超越工具本身。例如读书时,文字是理解思想的工具,但不应拘泥于文字表面。
三、引申含义
四、文学应用 后世文人常以此表达对工具与目的关系的思考,如清代姚鼐《夜读》中“筌蹏徒寄耳”,强调文字载体对思想的局限性。
注意:现代语境中多用于学术或哲学讨论,日常使用频率较低。
《筌蹄》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筌,也就是箭齿上的枪头;蹄,是指动物的脚部。
《筌蹄》这个词的部首是竹(⺮)和足(⻊),分别表示它的两个部分筌与蹄。
《筌》的笔画数为12,拼音为quán。
《蹄》的笔画数为14,拼音为tí。
《筌蹄》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兵器,筌原是一种箭矢上的头,蹄则是指动物脚部。两个词组合在一起,表示枪矢和动物蹄子。
在繁体书写中,《筌蹄》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筌蹄」。
在古时候,「筌」是以骨形表示的,结构与现代略有不同。
「蹄」在古代写作「醍」或「躰」,也与现代稍有差异。
请允许我举一个例句来说明这个词的用法:
他来到了草原上,远远地听到了马蹄的铿铿声与箭筌的轻快划过空气的声音。
以「筌蹄」为基础,可以组成一些相关的词汇:
- 筌骨(指箭矢上的箭齿部分)
- 蹄子(指动物的脚部)
- 筌箭(指箭矢上的箭头部分)
与「筌蹄」意思相近的词可以是:
- 箭蹄(指箭矢和动物蹄子)
- 枪蹄(与箭蹄意思相同)
而与「筌蹄」意思相反的词则可能是「剑尖」,因为剑尖与箭齿部分相似,脚部则与蹄子相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