觊幸的意思、觊幸的詳細解釋
觊幸的解釋
希圖僥幸。《詩·桧風·素冠》“庶見素冠兮” 漢 鄭玄 箋:“無三年之恩於其父母而廢其喪禮,故覬幸一見素冠。”《北史·房彥謙傳》:“況乎蕞爾一隅,蜂扇螘聚, 楊諒 之愚鄙,羣小之兇慝,而欲憑陵畿甸,覬幸非望者哉。”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九:“每慮及此,肝膽摧落,是以不勝犬馬之情,子私其父,日夜覬幸。”
詞語分解
- 觊的解釋 觊 (覬) ì 希望得到:“自毀齒已上,父兄鬻賣,以觊其利”。觊觎(非分的希望或企圖)。 筆畫數:; 部首:見; 筆順編號:
- 幸的解釋 幸 ì 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災害:幸運。僥幸。幸存。幸免。幸未成災。 福氣:幸福。榮幸。 高興:慶幸。欣幸。幸甚。 希望:幸勿推卻。幸來告語之。 寵愛:寵幸。得幸。 指封建帝王到達某地:巡幸。 姓。
專業解析
觊幸(jì xìng)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懷着僥幸心理企圖得到本不該得或難以得到的東西,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非分的希望與僥幸心理
指不切實際地期望意外獲得好處或成功,多用于形容對非分所得或意外機遇的貪求。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例:他終日觊幸中大獎,卻不願踏實工作。
-
古義中的“觊”與“幸”
- 觊(jì):本義為“希望得到”,《說文解字》釋為“幸也”,暗含非分之想。
- 幸(xìng):指意外獲得的好處或機遇,如“僥幸”“幸免”。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二、用法與語境
-
貶義傾向
常批判不勞而獲或投機取巧的心态,如“觊幸之心不可有”。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古典文獻用例
《後漢書·盧植傳》載:“豈敢觊幸遭際?”——意指不敢妄想非分機遇。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編)
三、近義詞辨析
詞彙 |
差異點 |
觊幸 |
強調對非分利益的僥幸心理 |
貪圖 |
側重主動追求不當利益 |
僥幸 |
更偏重偶然成功的心理狀态 |
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4.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6.
- 王力.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5.
- 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 《古代漢語詞典》[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4.
網絡擴展解釋
“觊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jì xìng(注音:ㄐㄧˋ ㄒㄧㄥˋ)。
- 詞義:指“希圖僥幸”,即懷着不切實際的期望,企圖通過運氣或偶然機會達成目的。
2.古代用例
- 《元史》記載:元代仁宗時期曾提到“出入内庭,觊幸名爵”,形容某些人通過不正當手段謀求官職或利益。
- 《詩·桧風·素冠》箋注:漢代鄭玄在注解中寫道“無三年之恩於其父母而廢其喪禮,故覬幸一見素冠”,表明該詞在漢代已用于描述對禮制缺失的僥幸心理。
3.綜合釋義
- 貶義色彩:多用于批評不勞而獲或投機取巧的行為。例如《北史·房彥謙傳》中“覬幸非望者哉”,暗指叛亂者妄想以微弱力量颠覆政權。
- 曆史語境:宋代趙彥衛《雲麓漫鈔》提到“日夜覬幸”,進一步強化了該詞與急切謀求非分利益的關聯。
4.現代應用
-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文研究或特定書面表達,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貶義傾向。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可參考《漢典》《漢語辭海》等工具書或相關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鳌極柏子禅卑秩邊阃編竹避放簸箕漕粟丑虐逗教鬥絶一隅犯寡俸祿豐柔伏利夫皁幹賞過存橫撞懷負黃雪歡會歡惬花頭昏放計恨緝緝頸圈巾笥進馔擠塞舊姻渴悶連池廉鲠荔支曼殊室利冥化闵緜翩飛平闆電腦破惑耆德人工流産人親軟組織孺褓三鬥塵少一時十夫桡椎屍皮霜砌霜水四鄉晚遇萬元詳談銷腸酒嚣紛小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