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哀憐并規勸之。 魯迅 《墳·科學史教篇》:“世有哂神話為迷信,斥古教為謭陋者,胥自迷之徒耳,足憫諫也。”
“憫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憫谏(拼音:mǐn jiàn)指“哀憐并規勸”,即懷着同情心對他人進行勸誡或規勸,既包含憐憫的情感,又帶有糾正錯誤的意圖。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背景,可參考《科學史教篇》或元代相關史料。
《憫谏》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憫”代表憂悲、同情,諒解他人的痛苦、困難等;“谏”則表示規勸、勸告、規谏等意思。因此,整個詞語的意思是同情他人的困擾并給予規勸。
“憫”字的拆分部首是“心”,表示與情感、心靈相關;其筆畫數為10。而“谏”字的拆分部首是“讠”,表示與言語、勸誡相關;其筆畫數為7。
《憫谏》這個詞語起源于古代文學作品,例如文學家杜牧所撰寫的《阿房宮賦》中有“達時憫谏誨”的文句。該詞也是古代文人士子常用的詞彙。
在繁體字中,表示《憫谏》的詞語為「憫諫」。
古漢字寫法中,“憫”字的舊體為「憫」,其字形與現代的“憫”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保持相似。而“谏”字的舊體為「諫」,也與現代字體有細微的差異。
1. 對于遇到困境的朋友,我們應該憫谏其苦,給予幫助和建議。
2. 好朋友之間應該相互憫谏,共同成長和進步。
組詞:同情、勸告
近義詞:同情、體恤、規勸、勸告
反義詞:無情、冷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