麤良的意思、麤良的詳細解釋
麤良的解釋
指麻布與絲帛。《周禮·天官·内宰》:“佐後而受獻功者,比其小大與其麤良而賞罰之。” 孫诒讓 正義:“蓋此經之麤,即《典枲》之苦功, 先鄭 謂即麻功,良即《典絲》之良功, 先鄭 謂即絲功是也。麤良者,别絲枲而比之;大小者,通絲枲而比之。”
詞語分解
- 麤的解釋 麤 ū 同“粗”。 筆畫數:; 部首:鹿; 筆順編號:
- 良的解釋 良 á 好:良好。善良。良辰美景。良知良能(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家指人類不學而知的、不學而能的、先天具有的判斷是非與善惡的能力)。良莠不齊。 很:良久。良多趣味。用心良苦。 誠然,的确:“古人秉燭夜遊
網絡擴展解釋
“麤良”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主要用于描述織物或物品的精細與粗糙程度,常見于文獻典籍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麤(cū):通“粗”,指粗糙、不精細的質地。在《周禮》中常與“良”對舉,表示麻布等粗纖維織物的品質。
- 良:指精細、優質的絲帛類織物,與“麤”形成鮮明對比。
2.文獻出處與用法
- 出自《周禮·天官·内宰》:“比其小大與其麤良而賞罰之。”
此句意為:根據貢品(如布帛)的大小、精細程度進行考核和賞罰。
- 孫诒讓《周禮正義》進一步解釋:“麤”對應麻布(枲)的粗加工(苦功),“良”對應絲綢(絲)的精加工(良功)。
3.延伸含義
- 廣義對比:可泛指物品的優劣差異,如《左傳》中“麤則有之”指粗糙的食物。
- 社會功能:古代通過“麤良”區分等級,體現禮制中對材質、工藝的嚴格規範。
4.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多見于研究古代經濟、職官制度或紡織史的學術領域。需注意“麤”與“粗”的異體字關系,現代一般寫作“粗良”。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注疏及清代考據學著作(如孫诒讓《周禮正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麤良(Cu Liang)是一個古代詞彙,意為“粗野”或“粗魯”。下面将對這個詞彙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進行解釋。
拆分部首和筆畫:
麤(麥)是由麥部首和居下部組成,總計包含13個筆畫。
良是一個獨立部首,總計包含7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麤良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生民之什》中,古代人們用它來形容性格粗野或行為粗魯的人。繁體字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麤良的漢字寫法與現在一樣,隻是在筆畫的書寫方式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是,現在使用的簡化字與古代寫法相同。
例句:
1. 他的态度麤良,很難與他相處。
2. 小明雖然外表麤良,但内心卻善良。
組詞:
麤良沒有太多的搭配,一般用作形容詞,修飾人的性格或行為。
近義詞:
1. 粗魯:指人的言行舉止不禮貌或缺乏教養。
2. 粗野:形容人的性格或言談舉止不文明或不規矩。
反義詞:
1. 文雅:指人的言行舉止優雅、有禮貌。
2. 和藹:形容人的性格溫和、友善。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